面对孩子睡眠权,请少些宣泄多些理性
◎ 龙敏飞

 

    近日,一份“家长因上学时间太早在班级微信群怼老师”的聊天记录引发热议,该家长在群内表示自家孩子“所有第一节早课不上”“睡到自然醒”。3月1日,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经联系了家长和学校,正在沟通协调此事。3月2日,有媒体致电涉事小学,一工作人员称此事已沟通解决好了。

    有人认为,这是年轻家长对教育的整顿,这是大众的“嘴替”,但也有人认为,这种做法只是一种情绪宣泄,价值与意义并不大。仔细审视便可发现,这是一个关于孩子睡眠权之争的话题。

    一方面,对家长来说,既然让孩子接受义务教育,就应该接纳相应的管理。学生什么时间开始上课、什么时候放学、需要上课多长时间等,都属于公共决策,都有统一的规范和管理,任何学校或个人都无权改变。由此可知,想让自家孩子睡到自然醒,怼老师是没有用的,因为老师也只是执行环节的一个“链条”而已。更何况,质疑公共决策的合理性,也需要拿出科学的论证方案,而不是非理性的情绪宣泄。任何个体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而言,亦如此。

    另一方面,解决孩子们的睡眠权问题,其实有很多种方案。教育部2021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已经规定得很详细了。在睡眠时间上,通知明确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在具体开课时间上,通知亦明确,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从时长和开课时间来看,只要家长们督促小学生在九点半之前入睡,保证10小时的睡眠时间,完全没有问题。

    孩子的睡眠权肯定需要保障,互联网时代,很多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公道自在人心”的道理也更加适用。就算家长对上学时间有意见,也应该跟教育部门反馈,而不是跟老师“生气”。教育工作是非常繁琐复杂的,对家长们来说,还是要多些尊重、多些理解,如此才能构建起更加和睦的家校关系。

 

当前:B4版(2024年03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