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篇
必须正视“词穷”带来的危害
◎ 张淳艺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年轻人“词穷”也不是当下才出现的。2021年1月,一个名为“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的讨论小组在豆瓣成立。“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讨论小组的简介如此表述:“长期以来,作为倾听者和旁观者的我们,逐渐忘记了如何组织文字的逻辑、怎么清楚地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短短一年间,这个讨论就汇集了30万组员。随后,“文字失语”这个概念开始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讨论。

    对于“词穷”和“文字失语”,没有统一的定义,大抵是指张口难言、词不达意、组织语言能力衰退等情况。一个人出现“词穷”可以从自身查找原因,但在本应才思敏捷、文思泉涌的青年群体中,集体出现“文字失语”现象,显然是所处的社会和环境出现了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事实上,年轻人“词穷”是互联网社会典型的时代病。近年来,互联网媒体迅猛发展,信息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不过互联网带来的信息爆炸并未让许多网民受益,反而长期被困于信息茧房,桎梏于碎片式浏览和表达。

    年轻人“词穷”的危害不容小觑。

    知识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更容易被局限。据各高校图书馆统计,近年来特别是近3年,纸质书借阅数据呈断崖式下降趋势,部分学校降至最高峰时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浙江省树人阅读研究院牵头组成的课题组2022年对2万余名大学生开展的调查显示,8.21%的学生全年没有阅读过一本纸质图书,全年阅读为1到5本的占60.26%。现在的年轻人更多沉迷于各种游戏、影视剧和社交软件,挤占了太多业余时间。尽管数字化阅读逐渐增多,但相较于纸质书阅读,数字化阅读更多表现为轻阅读、浅阅读,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目的,缺乏缜密细致的思考,也就难以提升阅读者的知识广度和思想深度。

    对于互联网的依赖,大大弱化了表达的思考和锻炼。现在,打开许多年轻人的聊天记录,表示要笑或想哭就是“蚌埠住了”,表示忧伤就是“emo了”,表示赞美就是“绝绝子”“yyds”……依靠各种网络流行语和热门表情包就能直抒胸臆,对方也能“秒懂”。然而,这种浅显直白的输出方式,让人逐渐习惯了不动脑筋,忘却了博大深邃的语言词汇。加之过度依赖线上交流,线下交流变少,不少人已经不知道怎么和别人面对面沟通,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

    从个人看,语言表达能力的下降,不仅会导致个体思维方式的简单和粗糙,影响个人的形象和人际交往,对职业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利的。

    从社会发展看,文字失语会导致年轻人对文化的理解和创新能力减弱,对文化传承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更进一步说,网络语言符号圈层化带来的代际文化区隔,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集体性文化的凝聚力。

    所以,全社会都要积极行动起来,从改善网络语言环境、规范语言文字表达、营造全民阅读氛围等方面入手,帮助年轻人走出“词穷”困境。

 

当前:B2版(2024年03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