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守望相助和谐家园
——广西着力构建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何明华 吴汉时

 

    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江水、同建一家园。广西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这里是各民族和谐共生、守望相助的家园。作为基层自治的基本单元,社区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空间,是对一个地方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直接的纽带。近年来,广西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族居民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北海疍家小镇的党群服务中心里裙裾飞扬、民族舞蹁跹,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族旅居者跳出美好生活;百色老乡家园社区歌声嘹亮,搬迁群众唱响幸福日子;南宁望仙坡社区的居民心声墙,折射出各族居民同心筑梦的手足情深……在社区这个共同生活的“大家庭”里,各族群众心手相牵、守望相助,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西时指出,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是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目前,广西共有2300多个社区,其中不乏多民族互嵌式社区。近年来,广西深化提升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大力营造各民族居民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区环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打造社区品牌  服务共享暖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广西各地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找准切入点、着力点、发力点,创建出一个个符合自身特点、群众喜闻乐见的社区服务品牌,推动互嵌式社区提质发展,提升社区各族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走进崇左市江州区石景林街道丽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工作人员正在“民事诊所”接待群众。丽金社区由26个居民小区组成,常住人口5.6万人,流动人口2.8万人。为有效解决各族群众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丽金社区参考医院精准化诊治流程,探索创新建立了“民事诊所”机制。“社区各族群众遇到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都可以到‘诊所’看‘病’。”丽金社区党委书记吴羚蓉说,自“民事诊所”创办以来,累计为民办实事1398件,成功调解矛盾纠纷1390件,调解率达99.43%。

    作为多民族聚居的社区,南宁市江南区二桥西社区通过建立健全“逢四说事”协商工作机制,每月逢4日、14日、24日或星期四,组织社区党员群众说事议事、解决难题。如今,人人参与的“逢四说事”协商工作机制,在服务社区各族群众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力推动各民族同胞团结友爱、和谐相处。望仙坡社区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近年来,我们通过建立‘五联’工作法,实现‘三老三新’的民族团结和谐工作新格局。”望仙坡社区党委书记赵刘芬介绍。

    在柳州市柳北区星望社区,时常活跃着一群身穿各色马甲的志愿者。该社区立足辖区内各民族同胞的特长,成立星望社区“六色志愿服务队”——紫色帮帮忙法律援助服务队、蓝色万家合调解服务队、粉色文艺服务队、黄色守护家园治安巡逻队、橙色爱心敲门服务队和绿色宣传服务队,为小区各民族同胞提供多种志愿服务。

    “我们要从基层社区抓起,推动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族群众感受到大家庭般的温暖。”柳北区统战部部长韦婷婷表示。

    情系共同发展  互嵌共荣聚民心

    广西有16万多户71万多扶贫搬迁群众,“插花式”安置在506个集中安置点。“搬得出,住得进,有发展,能进步”,成为保证各族搬迁群众融居发展的主要任务。

    “政府每天早上8点派公交车来文华社区免费送我们到农业种植基地务工,下午5点半又接回文华社区新家,每人每天有80元钱收入。”贺州市平桂区文华社区的瑶族群众杨小红,对搬迁后的生活感到满意。

    文华社区是平桂区易地扶贫搬迁特大型集中安置点,安置了各族群众4075户21662人。为促进安置区各族群众共同进步,当地在社区周边布局重点产业园,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带动搬迁劳动力就近就业。通过“点对点送工”等就业扶持模式,实现户均就业人口达到2.5人。

    要想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解决就业是关键。截至2023年,全区易地搬迁安置点周边产业园区742个,新型经营主体2169个,带动4.5万多户搬迁群众参与产业务工。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南站社区,是广西易地搬迁第三大集中安置点,共安置搬迁群众4606户2万人,壮、苗、瑶、侗等少数民族人口占94.52%。南站社区第一书记粟斌介绍,社区近年来着力解决搬迁群众的难点问题,采取“转移就业+‘万亩茶园、生态产业园、生态工业园’+‘微车间、微田园、微市场’+公益岗位开发”的“1+3+3+1”后续扶持模式,搬迁群众走出了一条“安置即安家、安家即安心”的幸福路。

    “我不仅住进了新房,还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每月可以拿到3500元工资,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南宁市隆安县震东社区居民钟莉说。震东社区是广西在县城集中安置的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共安置搬迁群众5847户24423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98.55%。

    安置区附近的隆安县农民工创业园是易地扶贫搬迁配套重点项目,累计投入20多亿元。目前,园区建成87栋5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入驻企业62家,可提供就业岗位5800多个。

    凌云县幸福家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置了全县8个乡镇的1800多名各族群众。镇洪村第一书记陈应毅介绍,安置点周边配套建设产业园,引进制药、蚕丝加工、茶叶加工等企业,打造帮扶车间,充分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

    构筑精神家园  文化共融筑同心

    社区是各族群众共同的家,是中华民族一家人、一家亲的具体体现。多元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互鉴、各展风采。

    民族风情彩绘、各民族常用语言文字、多彩民族服饰介绍……走进桂林市七星区辰山社区,处处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魅力。辰山社区是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常住人口7349人,辖区内居住有壮族、回族、维吾尔族等15个少数民族759人,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社区。

    “社区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把民族工作融入和谐社区的各项工作中,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吸引了各族居民参与。”辰山社区党委书记张云燕介绍,社区各族群众自发组建了健身舞蹈队、民俗表演队、彩调队等文艺团队。近年来,社区开展“广西三月三”“欢度古尔邦节”等各类民俗活动,吸引了各族群众参与。

    走进中华中路社区,一条民族文化长廊向巷道深处延伸,图文并茂地展示56个民族的风采。据介绍,为了促进各族群众深度交往交流交融,社区组建了中华民族艺术团。在社区的民族之家,几乎每天都有舞蹈队和乐队到此排练。各族群众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曲舞,同过一个节日,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让邻里感情不断升温。

    “我们社区经常开展各类活动,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中华中路社区党委书记农荣花介绍,每年“广西三月三”、新疆古尔邦节,各族群众相聚社区“民族之家”,载歌载舞,共同欢度美好节日。

    “社区通过各类文化活动把各族居民欢聚一堂,增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交流,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自治区民宗委监督检查处处长宋文表示,通过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群众性联谊活动,引导各族居民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当前:A1版(2024年03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