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基层治理“七个一” 铺就多彩乌兰“长安路”
——青海乌兰县多措并举促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 乌宣

 

    近年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探索新路径、实践新方法,补齐工作盲区“漏点”、解决群众关注“热点”、打通群众心结“堵点”、攻克矛盾纠纷“难点”,以“七个一”多元共治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再提升,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制定一个制度,促基层治理“机制化”。乌兰县注重发挥村规民约自治功能,以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为导向,从环境卫生整治、社会治安、邻里关系等重点治理任务着手,兼顾红白喜事、婚丧嫁娶等村风民俗制定村规民约内容,经系统整理、反复修改,最终通过审议,形成务实管用有效的村规民约。成立群众议事团、议事厅,“议事”与“管事”有机结合,形成“党建引领群众自治”模式,为实现乡村善治提供制度保障。

    建强一支队伍,促基层治理“责任化”。乌兰县立足各镇实际,整合司法、综治、信访等部门资源,挂牌成立镇村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凝心聚力共同推进基层治理工作全面提质增效。实施优秀村级党组织书记结对帮带制度,强化驻村第一书记“尖兵”作用发挥,因村施策,根据村情不同,逐一明确各村重点任务和阶段性目标。召集村“两委”干部会商研究相关工作,对标工作目标,查缺补漏,对干部履职情况进行考评,选优配强后备干部,推动基层党组织由“头雁领航”到“群雁高飞”。

    织密一张网格,促基层治理“精细化”。乌兰县按照社会治理“一张网”工作部署,在原有97个综治网格的基础上,按照“就近便利、有利治理”的原则,根据村落巷道分布、人口数量、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等特点,在全县38个行政村6个社区细化设置微网格446个,用“最小网格单元”激发“最大治理效能”,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按照镇党委干部联网格、“两委”班子成员驻网格、志愿者进网格、专职网格员包网格的工作要求,组建“1+1+N”联户团队,全面激发“资源在网格整合、工作在网格落实、服务在网格彰显、民情在网格汇聚”的集成效应,实现社会治理在“网”上完善,公共服务在“格”中见效,安全稳定在“面”上体现,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夯实一个阵地,促基层治理“便民化”。乌兰县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强化阵地保障,该县先后试点在东沙沟村、东村、纳木哈村等打造“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幸福互助院”等,成为服务广大群众零距离的平台,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让大量矛盾纠纷诉前调解,在乡镇矛调中心全覆盖基础上,依托“党建+阵地+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在镇村一级推出群众议事团、盖碗茶工作室、和为贵驿站、和事佬调解室、远程视频调解室,全力打造就地解纷“桥头堡”,通过“红色合伙人”工作机制,“543”解纷工作法等基层矛盾解纷新路径,做到解释一批疑惑、解决一批问题、化解一批矛盾、办成一批实事,切实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壮大一个资金库,促基层治理“动力化”。乌兰县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巩固脱贫成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原则,通过财政扶持、盘活资源、入股企业等多条路径,探索发展多元化的发展路子,不断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提档升级,引导各村(社区)将资金收益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同时,兼顾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惠及困难群众、困难学生、困难党员等民生福祉领域。召开村“两委”会议,集体商讨村集体经济收益的具体分配使用方法,明确资金使用方向,夯实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基础。让全体村民切实共享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夯实治理根基。

    形成一套服务,促基层治理“幸福化”。乌兰县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广泛开展“微心愿”征集活动,结合主题教育,聚焦居民、学生集中反映的共性需求和普遍问题,通过筛选分类,形成“微心愿”清单,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平台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员带动,群众参与,为身边的困难群体送服务、办实事,开展点亮微心愿活动,将一个个“微心愿”汇聚成一条源源不断的“爱心长河”,把党的光辉照进老百姓的心窝,让小爱汇成大爱,让“微心愿”聚成“大梦想”,以“微心愿”撬动社区“微治理”。

    借助一个载体,促基层治理“形象化”。乌兰县线上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优势,线下不断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的宣传阵地作用,广泛发动党员干部、志愿者等的力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基层治理相关内容宣传,齐心协力绘就线上线下宣传“同心圆”,让广大农牧民群众全面了解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围绕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在各村实施“积分制”+“清单制”工作模式,持续推动基层治理提效、环境卫生提标、乡风文明提质,不断破解乡村治理难、环境卫生乱、群众参与意识不强等问题,真正“积”出了参与度、“兑”出了幸福感,让群众成为乡村治理的主力军。

 

当前:B2版(2024年03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