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一堂生命教育课
◎ 高巧丽

 

    去年清明节回老家后,女儿开始出现睡眠不稳的情况。一天午休时,女儿从噩梦中惊醒,抽泣着对我说:“妈妈,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死了,我能不死吗?”我心头一紧,立即将她紧紧搂在怀中。显然,清明祭祖给女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这个小小的人儿已经开始思考生死这样的大问题了。

    我不禁回忆起小时候第一次经历亲人离世的情景。那时我比女儿现在的年纪稍大些。那天班主任面色沉重地走进教室叫我提前放学回家,并告知外公去世的消息。我迅速收拾好书包,慌忙跑出校门。家里哭声一片,外公躺在床上,脸上覆盖着一层白布。虽然没有人向我解释什么是死亡,但看着疼爱我的姨妈们悲痛欲绝的样子,我也莫名地感到难过,眼泪如豆粒般滚落。之后,我还因此大病了一场,折腾了很久。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曾说:“正如光明需要黑暗来定义一样,生命也必须有死亡的存在。”美国教育家尼尔·波兹曼也强调:“教育不是灌输生活的过程,而是教会孩子面对生活的全部,包括它的开始和结束。”这些话启示我们,在对孩子进行生命的教育时,应将死视为生命完整性和价值的一部分,而非孤立的可怕事件。

    面对小家伙的情绪,为了不让自己的童年经历重演,我决定以坦诚的态度对孩子进行生命的教育。

    “宝贝,每个生命有开始就会有结束,这是自然规律。生命是有长度的。”女儿依偎在我怀中,不愿抬头看我。“妈妈给你讲个故事,有种名叫蜉蝣的小虫子,它们的生命非常短暂,甚至最短只有一天。清晨它们在池塘边快乐飞舞,到了晚上生命便结束了,所以人们常用‘朝生暮死’来形容它们。”

    女儿瞪大眼睛,惊讶地问:“只有一天?”我握住她的小手,耐心解释道:“是的,蜉蝣只有一天,人类大约能活三万天,所以非常幸运了。”考虑到女儿最近刚学会数到一万,我花了几分钟时间让她理解三万有多大。听到自己还有那么长的时间,小家伙又释然地说:“我还有那么多时间啊!”

    “尽管蜉蝣的生命只有一天,但它曾经充满活力地活过、努力过,这就是它生命的价值所在。”见女儿情绪逐渐平复下来,我带她一起下楼去散步。在草丛里,她发现了她心爱的小猫喵喵并与它玩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女儿抬头看着我,眼中带着一丝忧虑:“妈妈,喵喵能活多久呢?”

    我停下脚步,沉思片刻后认真回答:“喵喵大概能活到十岁。”女儿听后,神情略显低落,轻声说道:“那十年后我就再也看不到喵喵了。”为了安慰她,我转移话题:“或许对喵喵而言,重要的不仅仅是寿命……”我装作小猫的声音说,“喵喵喵——我是小猫喵喵,有个叫洋洋的小女孩总给我带来好吃的食物,我喜欢与她一起玩耍,她真是一个好女孩呢。”女儿被我一逗,脸上再次绽放笑容。

    接着,我编织了一个关于喵喵后代的故事,描述喵喵如何有了自己的子孙,而那个叫洋洋的小女孩始终照顾着它们,让女儿感受到生命延续的美好。第二天,我发现女儿的睡眠恢复了平静。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购买了一些关于生命教育的绘本,如《一片叶子落下来》《爷爷变成了幽灵》等,陪女儿一起阅读。我们还共同观看了电影《寻梦环游记》,女儿非常喜欢。这些书籍和电影以温暖的方式讲述有关生死的话题,不仅抚慰了女儿的心灵,也在无形之中弥补了我童年的缺失。

    在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既要有情感上的安抚,也要借助生活实例和教育类书籍影视进行熏陶。通过循序渐进、适切适度的方法,让孩子学会尊重生命、珍视生活,并从不同角度理解死亡的意义。

 

当前:6版(2024年03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