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光影守护村民“精神家园”
——记农村电影放映员李玉华
◎ 田小艳

 

    在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红岩镇,有一位女农村电影放映员——李玉华,曾一直陪伴着作为乡村电影放映员的丈夫,为村民放映一部部精彩的影片。丈夫去世后,她继承丈夫遗愿,把一部部精彩的电影送到各个村寨。

    缘起热爱,风雨无阻

    李玉华的电影放映事业,缘起于丈夫茶应明。1980年,18岁的茶应明被银幕上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深深吸引,他主动向生产队争取到担任电影放映员的机会。李玉华与茶应明就这样因放映电影而相识,因喜爱电影而结缘,成为夫妻。此后,从黄昏到深夜,夫妇二人一直穿梭于红岩镇12个村委会108个村庄之间,累计播放电影4000余场。

    白天忙生计,晚上放电影,几乎成为李玉华与丈夫的日常,周而复始,即使白天再忙再累,他俩也要履行放电影的职责。去离家远的山区村委会放电影,要走几十公里蜿蜒盘旋的公路,每次放完电影回到家,都已经是凌晨两三点,他们放电影的步伐从未停歇,严寒酷暑,风雨无阻。电影机一开,看着村民沉浸在电影中露出满足的笑容,二人都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他们的负责和用心,赢得了村民们的尊重和信任,每到一个村,就有村民早早在村口等候,帮忙搬设备,布置放映场地,期待又一次精彩的电影故事。

    继承遗愿,接续放映

    2015年,病魔缠住了李玉华的丈夫。弥留之际,茶应明对妻子说:“假如你愿意,我走了以后,你就接着去放电影吧,放电影能给别人带去快乐,也能让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充实。”带着丈夫的遗愿和曾经放好电影的承诺,2020年,李玉华强忍着悲痛,正式从丈夫那里接过放电影的重任,一路前行。

    一个人的电影放映道路困难重重:在外工作的儿女不愿母亲继续奔波,坚决反对母亲继续放电影;家里有80多岁的婆婆和4岁的孙子需要照顾,她同时还在村小给学生做午饭,又要放电影,家庭工作难平衡;李玉华不会开车,放电影的设备运输是摆在眼前的难题;山区村庄路途遥远、道路崎岖,放完电影深夜回家,安全难保障……

    然而,再多的困难都阻挡不了李玉华继续放电影的决心。儿女不同意放电影,她就耐心劝说,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决心;不会开车,她用儿女给她报名学车的钱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从此电动小三轮成了她的“好搭档”;放映设备多,50多公斤的机器搬不动,她就慢慢拆开来分几次装卸。又要顾家、工作,又要放电影,她就精打细算挤时间:早上早早把孙子送去幼儿园,随后匆忙赶到村小给学生做午饭;做好午饭,立马回家给婆婆和孙子准备晚饭,准备放映机器;接孙子回家吃过晚饭,便骑上小三轮、拉着孙子去放电影,放完电影回到家,最早的时候也是深夜11点过。

    在日复一日的辛苦忙碌中,儿女和村民逐渐体会到李玉华放电影的决心。儿子抽空回家,开车拉着机器、陪着她到偏远山村去放电影;村民只要看到李玉华骑着三轮车来放电影,远远地都会上前帮忙;三轮车出了小故障,大家也主动帮她维修……家人的支持和村民的热情,更坚定了李玉华的信心和决心,只要社会还需要,身体条件还允许,不管再难,我都一定会把电影放下去。”

    为民服务,初心不改

    为让村民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电影,她会在放映前做足功课,详细介绍电影的背景和情节,让大家更深入地体会电影的精彩。电影放映前,她还会放映农业技术科普、禁毒教育、艾滋病预防、最新政策等宣传教育片,让日渐富裕起来的村民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技能。

    李玉华不仅为村民放映“贴心电影”,还是大家心目中的贴心人——拉电影设备的小三轮车成为村民“招手即停”的拉货车,时常“顺带”帮村民拉蔬菜、粮食、化肥、农具等。李玉华时常会收到有偿商业推销的邀请,对方承诺她,如果在放电影时帮忙宣传产品,就会给予报酬,但每次她都果断拒绝,“我承诺过要好好放电影,就要一定要做到,不能为了钱而违背良心,做出对大家不负责任的事”。

 

当前:B2版(2024年04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