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起,让清明节更“清明”
——写在2024年清明节到来之际
◎ 本报记者 漆世平

 

成都市磨盘山公墓外的鲜花售卖小摊。

前往成都市磨盘山公墓祭扫的市民正在购买鲜花。

 

    “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又一个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将至。

    日前,民政部、国家林草局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倡导文明低碳祭扫。

    今年,各地在引导文明祭扫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不文明的祭扫行为,应该如何充分利用清明节集中祭扫的契机,不断丰富清明节日内涵,让人们在慎终追远的同时,自觉践行文明祭扫新风尚,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优良家风?围绕这些问题,近日记者开展了走访调查。

    绿色低碳祭扫成主流

    “老板,这束菊花好多钱?”“10块钱一把。”3月25日上午9点,记者来到四川省成都市北郊的磨盘山公墓时,公墓前蜀陵路一侧的一个个鲜花售卖小摊前早已围满了前来扫墓的市民,他们在选购好菊花、百合、康乃馨等花束后,便向着公墓大门走去。

    跟随扫墓市民的脚步,记者走进了磨盘山公墓大门,只见墓区已有不少市民祭扫的身影。他们有的蹲在草坪葬区,为亲人的墓碑碑文描金;有的将亲人的骨灰盒请到室外祭奠区,一家老小围坐在石桌旁给亲人说说家庭成员一年来的收获成长;有的来到树葬区,在树枝上为亲人系上了一条黄丝带……无一例外的是,前来扫墓的市民都为已故亲人献上了一束鲜花。

    “爸、妈,又一年清明节了,我们又来看你们了。”在磨盘山公墓墓区,记者遇见了前来祭奠亲人的徐先生一家人。他们来到双亲的墓前,用湿毛巾仔细将墓碑擦拭干净,并在墓碑前摆上了鲜花、水果、糖果等。“现在倡导文明祭扫,我和家人都早已习惯用鲜花、水果和糖果代替香烛纸钱。”徐先生表示,祭扫重在心意。

    3月30日,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二龙山公墓,一批批手捧鲜花的市民来到这里,祭奠亲人。二龙山公墓负责人张万荣在这里工作已有19年,他告诉记者:“以前大家来祭扫大多以焚烧香烛纸钱的方式祭奠亲人,随着文明祭扫方式的持续宣传推广,现在市民大多选择鲜花、丝带、祈福卡等绿色低碳的祭扫用品。”张万荣还提到,二龙山公墓的广场上设有“鲜花换纸钱”点,前些年每年的清明节鲜花换的纸钱都比较多,随着文明祭扫理念的持续传播,现在,拿纸钱来换鲜花的人明显减少了,大多市民都自带鲜花、水果等祭扫用品。

    “爷爷,全家人都很想念你,我们很健康,很团结,我们也希望你能照顾好自己。”3月31日,海南省海口市市民黄兰登录海口网上祭祀平台,为已故的祖父创建了网上纪念馆,并写下了这段饱含思念的文字。“我和家人都认为,祭奠最重要的是传达心意,通过网络表达思念和祝福,既便捷也很环保。”黄兰说道。

    同一天,在天津市北辰区瑞景街道,市民霍女士将母亲生前照片、一束鲜花、一盘水果、一盘糕点依次摆放在客厅茶几上后,召集家人站在茶几周围,并用手机登录天津殡仪服务微信公众号,点击家庭追思会,选择家庭追思会清明版,在视频的引导下完成了家庭追思。“母亲的墓远在甘肃老家,清明节我们不方便回去,便选择了家庭追思会的形式追忆母亲生平往事、给她聊聊家庭成员近况。”霍女士说道。

    献一束鲜花、系一条丝带、写一段寄语、开一场家庭追思会……随着文明祭扫方式的宣传推广,越来越多人通过环保、文明、绿色的祭奠方式寄托哀思、缅怀亲人,文明祭扫新风正轻拂华夏大地。

    各出奇招培育祭扫新风

    “一束鲜花表哀思,缅怀逝者心相通。环保祭祀更文明,怀念之情同样浓。”3月21日,“文明祭扫思念绵长 移风易俗绿色清明”2024年南京市浦口区清明主题宣传活动现场传来阵阵清脆响亮的快板声。台上,快板在演员手中随着节拍起舞,台下,市民听得津津有味。

    “除了快板表演,活动现场还以诗歌朗诵、殡葬知识有奖问答、文明祭扫签名及书写思念寄语等方式引导市民争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文明祭扫的参与者。”据浦口区殡葬管理所所长陈庆勇介绍,为引导市民文明祭扫,浦口区各殡葬单位还专门成立了清明祭扫服务志愿者队伍,开展祭扫现场秩序维护、森林防火巡查及文明祭扫劝导。其中,仅二龙山公墓便组建了一支近70人的志愿者队伍。

    海河之畔,天津市在清明节前后开展的“清风行动——都市文明 集体共祭”“清风行动进社区”“清风行动进校园”等活动,倡导群众弘扬移风易俗、文明祭扫新风尚,共同营造清新、绿色、文明的祭奠氛围。

    清明节前,为大力弘扬文明向上的祭扫新风,引导人们文明祭扫,各地各部门也纷纷发出了清明节文明祭扫倡议,树立文明祭扫新观念,倡导移风易俗新风尚。四川省倡议大家在清明节期间,走进大自然,积极开展郊游、踏青和放风筝等民俗活动,参加读好书、诵经典活动,陶冶情操,培育健康向上的节日生活方式,增加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河北省提倡以家庭、村社为单位,重温家规家训,回忆家族往事,沐浴亲情恩泽,弘扬孝老爱亲、崇德向善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优良家风引领社会风尚;陕西省倡导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转变观念,推动移风易俗,用实际行动引领身边群众参与文明祭扫志愿服务活动……

    不断丰富清明节日内涵

    清明节是我们缅怀故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也是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优良家风的重要节点。但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记者发现虽然大多数人选择了绿色低碳的祭扫方式,但仍有部分群众自带香烛纸钱等丧葬用品。4月1日晚,记者在成都市沙河畔走访时便发现,不时有市民来到河边空地,点上香烛、燃起纸钱,祭奠逝去的亲人。

    那么,应如何充分利用清明节集中祭扫的契机,不断丰富清明节日内涵,让人们在慎终追远的同时,自觉践行文明祭扫新风尚,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优良家风?

    “习俗的改变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磨盘山公墓主任李平认为,在引导人们文明祭扫方面,殡葬服务机构要把殡葬服务工作与弘扬传统文化、倡导文明祭扫相结合,循序渐进式引导人们逐渐移风易俗。通过悬挂横幅标语、设置标识标牌、组建文明祭扫劝导志愿者队伍等加大文明祭扫宣传力度,营造文明祭扫浓厚氛围;多组织开展“祭品换鲜花”“丝带寄哀思”“时空信箱”等创新性文明祭奠活动,丰富群众缅怀先人的载体;持续提升树葬、草坪葬、鲜花葬等绿色生态安葬方式的影响力和公众知晓度,积极引导人们树立绿色低碳、生态节地、文明节俭的丧葬新风尚。

    “祭而丰不如养之厚,孝行应重在当下。”陈庆勇表示,清明节祭祀先祖,是孝文化的一种集中表现方式,我们要抓住清明节这一重要节点,在倡导文明祭扫之时,加大对弘扬孝文化的宣传和引导,让清明节成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孝老”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要引导人们树立尽孝心、守孝道、勤孝敬、厚赡养的观念,提倡厚养礼葬、文明祭奠,摒弃大操大办、铺张浪费。”陈庆勇强调,“尽孝要趁早,莫待‘清明’时”,孝心应更多体现在对长辈的日常关爱中,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引导群众将追思缅怀逝者与弘扬优良家风家教有机结合,让清明节成为弘扬优良家风家教的‘生动课堂’。”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巴蜀家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苏东来认为,清明节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辈的重要节日,也是传承优良家风家教的“好载体”,在倡导大家摒弃焚香烧纸、抛撒冥币、燃放鞭炮等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式的同时,还应积极引导人们通过家族祭祖、家庭追思会等活动,以诵读家谱、重温家规家训、分享家风故事、追忆先辈美德及表彰家族好儿媳、好少年、好子弟等形式,追忆先辈优秀品德,教育启迪后辈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以实际行动弘扬优良家风家教,以良好家风引领文明清风。

 

当前:A1版(2024年04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