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显文明
◎ 杜建锋

 

    星霜荏苒,居诸不息。转瞬之间,清明又至。

    清明,人们通常会怀念先人、寄托哀思,以示慎终追远之意;于个体而言,亦是踏青寻春好时节,所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是也,此时春色正美,穿行在柳绿花红的春光里,自有一番享受;人们享受美好生活之时,也会走进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祭扫革命先烈,让清明的意义更显厚重。无论以何种方式过清明,都需要让绿色低碳成为一种风尚,让文明成为一种风景线,让感恩铭记成为一种姿态。

    清明祭扫重在寄情。部分人会通过燃放烟花鞭炮、焚烧纸钱来表达哀思,但由此带来的后果却难以预料,比如污染空气,甚至可能引发火灾。所谓“情之所在,心之所安”,对亲人的缅怀与祭扫本就该多种多样,在现实世界中,清理坟墓上的杂草、摆放鲜花等可以寄托哀思;在虚拟世界里,写上几句话,也可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对亲人的缅怀。在“绿色低碳”已成为人们健康生活追求的当下,提倡绿色祭扫,是时代文明进步的要求,也是个人生活方式转变的需要。

    清明郊游重在文明。清明踏青,拥抱山水,赏红品绿,自有一番惬意。如果由此忘了文明,为拍“仙女散花”而摇落一树“花瓣雨”,便丢了素质;柳色青青,不加以克制,伸手就折断柳条编织“草帽”,便大煞了风景……凡此种种,和我们出游寻春的初心相背离。一草一木皆有情,一柳一花春复秋,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当我们用生命的眼光去看待周遭的自然,一草一木、一柳一花何曾不是在展示生命之美?何曾不是在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我们理应怀着怜惜之心待之,理应用浪漫情怀看待这春日美景。

    清明祭英烈重在感恩。“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的今天幸福安宁,实在是有赖于革命先烈改天换地的斗争和牺牲精神。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的记忆与国家的历史有着扯不断的联系。于家庭个人而言,清明寄托着自己内心的无限追思和深切崇敬;于国家而言,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的精神,需要一代代传承。家与国、国与家,从来都是一体,不可分割。那些曾经为民族负重前行的人,那些不惜牺牲自我成就大我的人,值得我们去怀念、去感恩。当我们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经历与愿景,就会增强家国情怀与爱国意识,在感恩铭记中奋力前行。

    清明是追思过往的回眸,也是希冀未来的遥望。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春天,用心感受清明背后的文化韵味,用心践行时代新风尚,如此,清明才会更有意义。

 

当前:A4版(2024年04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