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中的“劳动之美”
◎ 樊树林

 

    又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阅读国学经典中关于劳动的文本,体会字里行间透露的劳动之美、劳动之乐,别有一番韵味。

    诗歌与劳动本就关系密切。《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里面有很多作品都记录和描写了先民的劳动生活。“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这是《诗经·周南·芣苢》的诗句,节奏明快。诗歌用“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字,勾勒出女子采集芣苢(车前子)的过程,让人在诗歌的反复咏叹中,感受到紧张有序而又兴高采烈的劳动情景,就连那一株株的芣苢,也仿佛在诗歌中鲜活灵动起来。《国风·魏风·伐檀》是一首关于劳动的不朽诗篇:“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写出奴隶伐檀造车的劳动场景,同时痛斥了奴隶主的不稼不穑和坐享其成。

    《吴越春秋》是一部记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史事的著作,编撰者为东汉赵晔。该书中一首歌谣《弹歌》只有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短短八个字就再现了原始狩猎劳动的全部过程——断竹,把竹子砍下来;续竹,把竹子接起来,制成弓箭;飞土,出发打猎了,尘土飞扬;逐肉,箭头追逐着动物,射到猎物……将一个原始的狩猎场景描写得生动形象、气势非凡,现在阅读起来,仍给人以无限的张力。

    我国是农业大国,历朝历代统治者皆以农为本,劝课农桑。炎帝亦称神农氏,班固在《汉书·律历志》中说:“教民耕农,故号曰神农。”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中,记录了周武王于每年二月二日举行盛典,率领文武百官到野外耕田,二月二日也由此被定为“春龙节”。从唐代开始,农历二月二日被定为“劳农节”,当日皇帝要亲率百官到田间劳作,农夫则用扎着红绸布的农具紧随其后耕地播种。这个“劳农节”中已有“劳”这个语素,“劳”就是劳动,“劳农节”也就是古代的劳动节。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孔子的劳动思想贯穿于《论语》之中,该书是我国劳动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出自《论语·卫灵公》,告诉我们要做好工作,先要让工具锋利,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在《论语·子罕》第九章中,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这段对话,体现了孔子“习劳知感恩”的思想,也验证了“智慧是从付出劳动中得到”的道理。

    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的《孟子·尽心下》说:“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意思是说,能工巧匠能够教会别人规矩法则,但不能教会别人“巧”。告诉我们规矩法则仅仅是及格线,要想真正“巧”起来,关键还在于自己勤勉努力地去摸索,去实践,只有孜孜以求、上下求索、精益求精,才能有所收获。

    在劳动节到来之际,品味国学经典中的劳动之美,打捞国学经典中对劳动的咏叹,更能让人领悟到劳动的价值所在!

 

当前:5版(2024年04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