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得注意方法技巧
◎ 赖春明

 

    说话是一门艺术。跟孩子交流,尤其是教育、训导类谈话,要注意方法和技巧。

    把握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启发、激励或提醒、警示、训诫、批评,都有必要选择有利时机。否则,不仅难以取得好的效果,有时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当孩子取得成绩、心情愉悦时,适宜进行引导、激励类谈话;当孩子行为正常、情绪平和时,适宜进行启发、要求类谈话;当孩子遇到挫折、心情烦闷时,适宜进行安慰、鼓励类谈话;当孩子遇到疑难并主动询问或请教时,适宜进行指导、灌输类谈话。在孩子身心疲惫、心情烦闷或懊恼时,不宜予以批评、指责、训斥,甚至挖苦、辱骂。如果这样,亲子关系将被疏远,良好的教育机会也将丧失。明智的做法应该是,等孩子心情舒缓了、情绪平和了,再对其进行摆事实、讲道理,这样孩子易于接受,教育效果也更好。最有效的教育,往往在生活的细节之中。家长应该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孩子进行对症下药、及时有效的教育、疏导、提醒或警示,有效提升教育训导类谈话的针对性、时效性,并取得“解其惑,通其心,正其道,善其行”的良好效果。

    注意场合。跟孩子说话要注意场合,否则,即便是好心,也难以办成好事;即便是好话,也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家长不宜当着外人的面,尤其是孩子的老师或同学的面,批评、指责、训斥、辱骂孩子,包括数落孩子的缺点、错误、差距、不足等。得有必要的迁就和忍让,给孩子留有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调节、自我修正的时间和空间。批评、训诫孩子的同时,还应该对孩子提出正确的意见、建议或要求。同时,还得根据其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处境、不同心境,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的人,还应该拿捏好说话的分寸和语言的轻重,给孩子温暖、亲和、爱心。当下,孩子大都思想活跃,再加上信息渠道多元化、信息内容复杂化等因素,不少孩子心理脆弱,自我意识强。家庭教育尤其是亲子沟通与疏导显得极为重要。家长对孩子应该多一些细致入微,少一些粗枝大叶;多一些激励鞭策,少一些批评指责;多一些勉励鼓舞,少一些讽刺挖苦。

    重在激励。家长教育孩子应该顺性而为、循性而行,静待花开。还应注重孩子内心的需求和个性的发展,并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同时,要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让孩子成为自己成长的主人。对学习基础较好的孩子,还应当激励其大胆探索、勇于发现、敢于创新,并给予足够的呵护和包容,支持其逐步绽放自己的光彩。对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孩子,应该爱护有加、关怀备至,力求以深厚的爱、纯真的情,消除其疑虑、困扰、迷惑。当孩子学习进步艰难、信心不足时,应该鼓励孩子深挖潜力,奋起直追;当孩子学习懒散、动力不足时,应提醒孩子落后就会被动、被动就会失去尊严和机会;当孩子学习落后、与同学差距拉大时,应激励孩子发挥自身优势、扬鞭奋进。家长要激励孩子对自己满怀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对学习饱含激情,并以良好的姿态迎接新的机会和挑战,创造新的成绩与未来。

    晓之以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我小时候,父亲时常在饭桌上吟诵这首诗。由于受这首诗的影响太深,我便养成了饭碗里不剩下一点儿饭菜的习惯。经典、名言里面的道理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有时候是刻骨铭心、影响一辈子的。家长教育孩子,要注重语言技巧,力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恰到好处。当孩子出现失误或者犯错时,要心平气和地对其进行教育、引导、提醒或警示,应在充分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走向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与疏导。对中学以上、文化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准的孩子,谈话还应该注意措辞恰当,力求在一问一答中,增进感情,触动思想,增长认知。教育、训导孩子,要旨在“说理”“明道”。实践证明,恰到好处地引用俗语、谚语、成语或经典、名言等去影响、浸润、教化孩子,有时比平铺直叙的说教效果要好些。家长也很有必要加强自我学习,不断提升语言能力和教育水平,尽量避免与孩子交谈时出现常识性问题和知识性差错,力求取得孩子的信任、敬重和喜爱,这样可以极大地提升教育、训导孩子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当前:6版(2024年04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