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非遗+”模式推进非遗文化保护传承
——广西柳州市柳南区多措并举持续深化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 刘兴存 陈俐杉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南区坚持“个性非遗、特色保护”核心,深度挖掘非遗属性,积极探索“非遗+”模式,推动非遗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非遗+项目”模式。注重深入挖掘整理,加强非遗名录项目申报,目前全区有11项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项市级项目,1项自治区级项目;10名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名市级传承人,2名自治区级传承人;1个市级非遗传承团体,2个区级非遗传承团体, 3家广西非遗美食体验店,有力保护了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2024年2月19日,柳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柳南区又有两项“柳州李氏传统木作技艺”“洛满镇赶圩日”列入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非遗+宣传”模式。注重强化宣传展示,做好非遗保护知识普及,结合区文化馆免费开放,策划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保护宣传展示活动、各类非遗讲座及培训,开展古琴学习班、曲艺进校园、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联合市非遗保护中心,走访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企业,开展非遗专题调研活动;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贯彻落实,以中国旅游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重大节庆宣传活动日为载体,让社会各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传承人企业参加“广西美味”大家评线上评选活动、柳州市非遗购物节、“惊奇柳州”文旅推介等活动,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传承人陈木华、杨明文,先后参加央视频《小美好 中国行》《正大综艺》栏目组拍摄,为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提升保护传承水平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非遗+培训”模式。注重培训教育,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书房”,壶西实验中学教育集团五菱校区组织学生在“侗音风韵”工作坊暨“梁健名师工作室”梁健老师指导下,举行扎染技艺文化传承活动,让学生们开展调制植物染料和扎染练习,让学生们了解“非遗文化”课,让传承老师为学生们带来植物拓印课程。组织开展赶非遗洛满镇赶圩日、过欢乐春节——柳南区非遗进村屯活动。西鹅小学组织学生开展“非遗人民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传承人通过课堂授课、实践指导、文艺演出等方式,扩大非遗影响力,不断增强非遗生命力。

    “非遗+研究”模式。注重加强调查研究,精准开展非遗资料记录,以普查线索收集整理为基础,以未发现或濒危项目的抢救性普查为原则,加大对非遗资源普查和挖掘力度;深入各镇村组、街道社区,进行拉网式普查,获取非遗项目原始资料,并将口述资料编辑成文字,拍摄非遗项目视频,建立城区级、市级、自治区级的非遗项目档案。邀请市文广旅局非遗科领导及评审专家到8个街道3个镇,开展非遗项目调研工作,搜集整理葫芦烙画、木版画、浸泡酒等储备项目;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区文化馆组织人员对项目传承保护情况进行调查,收集音像、文字、图片等资料,做好资料存档,把民族文化更精准记录和保存下来。

    “非遗+人才”模式。注重加强人才培养,提升非遗传承人素养。举办非遗文化培训班,通过课堂授课、实践指导等方式进行培训,提高文化遗产参与度,让更多民众参与到非遗活态传承,避免出现传承断代现象。组织开展“非遗代代传”高沙锣鼓暑期训练营、非遗研学、“我们的节日”非遗主题活动、非遗知识网上答题等非遗活动,向群众展现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风采,形成保护工作人人参与、保护成果全民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格局。各镇街文化站工作者和全民健身爱好者参加培训,通过非遗传承人的手把手教学,不仅让学员们近距离感受到非遗魅力,加深对家乡历史文化认识与热爱,提高全社会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

    “非遗+文创”模式。注重融合当代生活,创新非遗技艺。区委宣传部、区残联、文体广旅局等单位,常态化主办“残疾人文创手工艺品集市”,展出文创产品,包括书画、葫芦、侗族非遗手工制品等,品种丰富,各有特色。文创产品均由残疾人亲手制作而成,承载着残疾人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吸引众多过往旅客驻足关注。打造“柳南区残疾人文创手工艺品集市”品牌,吸引更多残疾人加入文化产业、更多的社会力量支持残疾人文化产业,积极探索建立“非遗+文创”柳南模式。全区 “非遗文创”依托非遗资源,通过创意性和应用性设计,开发出具备文化性、知识性和实用性文创产品,并取得显著成绩。

当前:A2版(2024年05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