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广场更新”,带动社区一同成长
——江苏南京市首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社区营造(规划)师”试点落地项目投用
◎ 董翔

 

    70岁的江苏省南京市回龙桥社区居民田燕最近养成了新习惯。每天早上买完菜,她都顺便溜达到社区改造后的小广场坐坐,遇见老街坊就聊几句。曾经这里是一处空地,因找不到地方坐,来往居民少有停留。

    去年底,作为“回龙桥社区成长计划”的首个建设项目,位于回龙桥路的便民小广场正式投用。虽然占地只有100平方米,改造过程却用了一年半。

    这是南京老城再普通不过的一个更新项目,但小广场背后,社区、政府部门、社会公司等各方都在经历一轮前所未有的成长。

    众筹创意焕新“边角料”

    只够两车并排通行的蜿蜒道路旁,烟酒店、水果店、小吃店等商铺林立,具有128年历史的江南陆师学堂等老建筑藏在巷陌……时光在回龙桥社区走得缓慢。2022年6月,由南京市区商务、规资等多部门签约共建,把回龙桥社区作为南京市首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社区营造(规划)师”试点,开展城市更新。

    作为社区规划师团队的南京本土社会组织“邻里柿”,全程参与了该项目。负责人陶梅钰在街巷间穿梭数次,很快发现这里的缺憾:交通动线过窄,每到上下学高峰期,人车拥堵是常态;指引标识不清晰,七拐八绕地找一处房子要费很大劲;公共活动空间不多,居民们坐在马路边、破凳子、老树根上聊天。

    随后回收上来的数千份问卷调查结果,直接指向了久藏在居民心中的渴盼:对小修小补的需求大、希望社区环境进一步提升。

    与过去的城市更新交由指定设计院不同,社区规划师们此次打算开门问计。一个名为“回龙桥社区成长计划——创意设计节”的项目应运而生。短短一个月里,活动收到了100多个设计方案。

    田燕还记得那个雨天的下午。社区的一处空地上,48份入围决赛的作品被做成展板悉数亮相,不少居民闻讯撑伞跑过来,给自己中意的方案投票,小广场出新、小区门头改造等热门效果图下方,贴着密密麻麻的色卡。“要是社区真能变成这样,那还真不错!”人群中有人说。

    南京金宸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建筑师胡楠笔下的便民小广场,从纸上落到了地上,成为首个建设项目。占地100多平方米的便民小广场里,休闲座椅、儿童游乐场、露天影院等设施呈流线型分布,橘黄的主色调为老旧片区增加了一抹亮色。去年底,小广场正式投用。当晚,饭后散步经过的田燕一下子被惊喜到:“灯光一亮更好看。虽然天冷,已经有人在里面溜达。”

    特别是到春暖花开后,小广场人气骤增,“这里搞得蛮不错”“以后有地方坐了”,过去的城市“边角料”变身休闲好去处。

    选择最要紧的事先做

    事实上,创意设计节启动之初,针对前期调研的居民需求,设置了公共标识导视系统、便民服务设施和特色商业店招设计等3个单元,获奖作品达13件。而小广场成为首个付诸实施的项目,这背后是各方取舍。

    以公共标识导视系统为例,入围作品中有5个社区导览图、1个路边指示牌方案,但在落地时难以推进。城管部门实地考察后认为,在人行道本就很窄的情况下,再加装、悬挂其他设施,不利于通行。社区规划师权衡后也认为,回龙桥片区以原居民为主,对指示牌的需求并不突出。

    再如店招设计。以南京艺术学院学生为首的设计团队,为钟表店、花店、水饺店等量身定制了一批焕新方案,但回龙桥片区各类小商户多达142家。“如果要改造全覆盖,现有资金远远不够。如果先做试点,商户普遍不愿‘尝鲜’。”陶梅钰发现,商户都做熟客生意,薄利多销,门头焕新所带来的流量红利并不突出。

    相比之下,围绕一处社区空地的改造,较为容易落地:它没有明显的产权纠纷,不与城市管理制度“打架”,同时工程量不大,所用资金相对较少,更重要的是,它被寄予更广泛需求。

    “改造过程中,要寻找并融合各方需求的最大公约数,选择最要紧的事先做,再争取‘每年做一件、年年有一件’。”鼓楼区商务局副局长陈贯源说。

    “进入存量时代,城市新商场的增速已经放缓,建筑的更新改造是大趋势,回龙桥是我们业务转型的首次尝试。”胡楠坦言,为此,她3次走访回龙桥片区,站在路边观察哪些人会在街边小广场逗留,和居民聊天。这位从业8年的建筑师不断向现实“低头”。“最深的感触是,过去是把自己放在‘玻璃罩子’里搞设计,这次真正融入了大众,每次动笔都要考虑它的实用性。”胡楠说。

    从改造到营造

    在外摆摊修补衣服30多年的郁叔叔、蔡阿姨老两口,终于有了遮风挡雨的一片天地。小广场出新中,社区规划师特地在围墙一侧设置了3间便民小厅房,和他们一同在回龙桥社区摆摊多年的另外两家“修补匠”,也一同搬了进来。修补匠们搬进便民小厅房后,不用交租金,只承担日常电费。

    作为“回报”,回龙桥社区和修补匠们就公益服务达成约定,即在社区活动中,由后者每年提供不少于60小时的义务维修。郁叔叔一口答应下来:“都是服务街坊四邻,这不是应该的吗?”

    陈贯源认为,就从这一步开始,社区营造师要从社区规划师手中接过接力棒,“特别是像回龙桥这样的老城生活区,社区营造师以及其他政府部门的多方参与,其实是在教会他们如何用好公共空间,以一场活动、一项赛事、一个节日,为老街巷打开新局面。”

    今年春节期间,刚投用的小广场迎来首次“新春送福字”活动,“除了菜市场,没见过这么多人”;年货市集上,小商铺里买不到的各地特产琳琅满目;南京脑科医院医生到社区义诊……小广场的使用频率一下子增加了。“露天电影、小型演出、好物市集,我们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回龙桥社区党委书记徐节一下子看到更多可能性。

    今年5月起,南京将正式施行城市更新配套文件《南京市城市更新社区营造(规划)师工作细则(试行)》,其中明确提出要建立“社区营造(规划)师”库,鼓励规划建筑、园林景观等各类专业设计人才下沉社区,开展社区营造(规划)。

    “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整体规划并促进公众参与,策划居民共营使其持续经营。”社区营造专家、宁好城乡更新促进中心秘书长吴楠说。

    而共营基础正一点点积累。胡楠记得,3个月的施工期内,还藏在围挡里的小广场已经激起一些居民的“保护欲”。有人隔三差五跑来问“什么时候修好”,有人凑到她耳边,建议在入口处加装个护栏,“不然电动车乱停”。

    这也让社区、政府部门、规划师们相信,设计节上储备的一批改造方案,都将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实现。就像他们在小广场中间专门种下的一棵桂花树,和社区一同成长、开花结果。

当前:A3版(2024年05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