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湟源县多举措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建设
2024年1月,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再次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凝心聚力,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多举措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创建上走在前、作表率,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上展现西宁湟源担当作为。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近年来,湟源县深入实施“三项计划”,以“我们的节日”、创建日、宣传月、民俗文化活动等为契机,开展“讴歌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民族团结进步书画摄影展、“丹城民族团结杯”篮球赛、“遇见昌耀”诗歌会等民俗文化节庆活动5000场次、宣讲活动800场次、文艺活动24场次,推动各民族互鉴交融。开展各族青少年主题交流、社会实践、研学旅行、“手拉手·结对子·心连心”帮扶、夏(冬)令营等活动497场次,建立学校结对帮扶共建机制,实施“合源同步课堂、教师同步研修、名师同步培养、资源同步共享”的四同步教育协作,为创建“进学校”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载体,以优质文化资源为媒介,以丹噶尔古城等优秀历史文化景区为阵地,打造“旅游文化”联动品牌;强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成功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打造2条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树莓山庄、丹噶尔古城、日月山下二十四庄廓等特色文旅产业,培育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6个,2023年全县旅游人数、综合收入分别增长84%和89%,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分层分类融合施教。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国民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体系,分众化融合施教。以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为示范,带动全县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和学习座谈会制度,构建“五学”体系。把创建工作纳入全县“十四五”规划,落实落细“两个纳入”。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四进”宗教活动场所、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做优品牌打造标杆。在“1388”创建工作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开展“双十夯基提质”行动,打造“同心湟源”宣传、“旅游文化”联动等10项品牌;全面实施基层组织领头雁能力提升“强基”、各族青少年交流“育苗”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10项行动,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中实现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推进创建“十一进”活动常态化制度化,成功创建省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教育基地、“石榴籽家园”等67个,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创新载体,打造日月山景区、小高陵红色教育基地等市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70个,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64个,以及“1个融媒中心+8个发布平台+N个宣传矩阵”的全媒体联动宣传构架,全力打造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线上线下主阵地。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月”活动,依托丹噶尔古城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开展民俗文化旅游节、中国丝绸之路摄影展、东西部协作双宁灯会(西宁—南京)、高原国际风筝邀请赛等主题活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各族群众心灵。
讲好西宁民族故事。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讲好唐蕃古道、茶马商都、文成公主进藏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西宁民族故事。加强对文化故事的挖掘和活化利用,培育多元化民族研学旅游项目,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支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新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最美湟源人”等评比活动,创建“五星级文明户”2万余户,用身边人身边事鼓舞群众,不断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
绘就民生幸福底色。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实施“枝繁干壮”工程,2023年以来落实各类专项资金12.14亿元,实施重点项目100项,十大类22项民生实事全部办成。实施“石榴红”工程,持续推进“红石榴就业行动”,探索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新模式,2023年以来累计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65场,提供各类就业岗位2742个,达成就业意向383人,开展企业在岗培训14期共683人。出台鼓励劳动力转移就业奖励办法,城镇新增就业115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8万人次,“日月山下・农旅人”获评省级劳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