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阳泉市城区:志愿服务擦亮城市文明底色
◎ 芦蕊 张国华 薄红贞

 

    近年来,山西省阳泉市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全区7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把开展志愿服务与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相结合,紧扣中心工作,服务群众需求,深入推进新时代学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着力创新实践形式,不断丰富服务内涵,积极发挥志愿服务在基层党建、社区治理、安全稳定、文明进步、民生改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中擦亮“中共创建第一城”的文明底色。

    项目化运作

    志愿服务天天在线

    三年时间,为群众维修小家电500余件、安装电灯47次、修理桌椅板凳等36次,切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同时,向群众宣传家电日常护理、保养、自检等知识……这是城区上站街道金三角社区“金巧匠”志愿服务项目的一份成绩单。该项目刚刚获评2024年全市“最佳志愿服务项目”。这是城区项目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一个缩影。

    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区坚持项目化运作思路,努力让志愿服务顺应群众需求、融入生活日常,触手可及、天天在线。

    对“空巢老人”,有“唠嗑队”志愿者时时嘘寒问暖;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有“敲门守护队”志愿者经常上门探望并主动提供照料服务,在城区南山路街道阳坡垴社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社区的112名志愿者合力打造的“银发乐”365志愿服务关爱项目,做到了“空巢独居老人每日访,高龄老人随时访”。下站街道兴隆街社区以“小候鸟助飞行动”志愿服务项目为抓手,为流动儿童融入社区、融入社会、健康成长打造一个温暖的“巢”,让“小候鸟”不再孤单。

    城区立足辖区实际,坚持典型引路,突出实践特色,按照每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最少培育一个普惠性项目和一个特惠性项目的要求,精心打造了“0353文明号”幸福列车、“星儿课堂”、“欢聚一堂”等150余个特色项目,形成了“一街道(镇)一品牌、一社区(村)一特色”的生动格局,做到了哪里有群众需求,哪里就有志愿服务。

    精准化对接

    志愿服务深入人心

    为实现志愿服务供需精准对接,城区针对便民服务开展时间不固定、资源力量不集中、跟踪问效不便捷的“三不”痛点,把每月5日定为“便民服务日”,常态化集中开展便民志愿服务活动。每月1日通过“邻里微光”微信小程序,线上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小区)报到、“微心愿”认领,精准对接群众“微心愿”;每月2日至4日,发动辖区党员立足岗位、志愿者发挥专长,就“宣传答疑”“小事帮扶”“文娱惠民”三大类服务定向认领;每月5日正式对接“供需”开展便民服务,为居民提供政策宣讲、法律咨询、家电维修、健康义诊等20余项贴心服务;5日之后开放反馈评价渠道直至月底,由小区党支部收集服务反馈,建立评价台账。目前,便民服务集市实现290个小区全覆盖,现场服务群众49631人次,上门服务2702人次,让居民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城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目标,以精准对接为纽带,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主观能动性,围绕服务群众生产生活、关爱“一老一小”、文化惠民等方面,组建了漾泉故里志愿服务队、晋东小霞志愿服务队、“俏夕阳”文艺队等志愿服务队伍400余支,志愿者1万余人。同时,城区紧紧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环保、体育健康服务五大平台,建立了“群众点单—实践中心(所、站)派单—志愿服务组织(者)接单—群众评单”的菜单式闭环服务,实现供需双向对接,并通过不断完善项目库、项目台账,促进零散服务向活动项目转化,长期长效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服务。

    品牌化打造

    志愿服务遍地开花

    “喜洋洋”文艺小分队、“喜洋洋”靓家园小分队、“喜洋洋”法律维权小分队、“喜洋洋”健康服务小分队……一支支志愿服务队伍为社区志愿服务“保驾护航”,让“喜洋洋”品牌在社区耳熟能详、越叫越响,并将城区上站街道推向了“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的领奖台。

    近年来,城区涌现出“喜洋洋”“金晚霞”“巧手爱心缝纫社”等一批事迹突出、群众公认、影响广泛的先进典型。这些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品牌的链接、聚合作用,把各方公益力量汇集起来、传播出去,形成了“滚雪球”式的持续壮大效应。

    用行动传递真情,用奉献书写大爱,在“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中感受善的力量,在“睦邻友好、守望相助”中营造爱的氛围,城区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不断擦亮“中共创建第一城”的文明底色。

 

当前:B2版(2024年05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