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育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往往缺乏有效的融合,导致教育效果不佳。因此,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育人的融合路径,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育人融合必要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党建育人则是以党的建设为核心,通过党组织活动、党员示范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增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两者融合可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理论灌输,党建育人则注重实践体验和感悟。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党组织活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能够为党建育人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可为党建工作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党建工作全过程,能够使党建工作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时代要求,促进高校党组织与大学生之间的紧密联系,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育人融合现状
理论与实践脱节。当前,很多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引导。在党建育人方面,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导致学生在接受教育和参与党建活动时,难以真正理解其深层含义和价值。
教育内容和方法单一。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党建育人内容、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两者之间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存在差异,导致课程内容衔接不足,不仅影响了融合的效果,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师资力量不足。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育人的融合,需要有一支具备较高政治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然而,目前一些高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乏具备相关背景和经验的教师,导致融合工作难以得到有效实施。
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当前,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育人工作的评估机制还不够完善。一方面,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和方法;另一方面,评估结果的应用也不够充分,难以对教育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改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育人的融合路径
打造融合协同育人新媒体平台。新媒体平台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育人融合的重要载体。高校应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打造集信息发布、互动交流、资源共享于一体的育人平台。通过定期发布思政教育内容、党建动态、时事热点等信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建立线上互动社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政治素养。
构建思政党建融合育人共同体。构建思政党建融合育人共同体是实现两者深度融合的关键。高校应打破学科壁垒,加强思政课程与党建课程的融合,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的育人共同体。在思政课程教学中融入党建元素,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使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深对党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联合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党建实践活动等,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党建工作中,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和党建能力,为育人共同体提供有力支撑。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育人活动。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育人融合的重要途径。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育人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结合党建工作,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员示范岗创建等,引导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
建立健全思政党建评价机制。建立健全思政党建评价机制是保障两者融合育人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将思政教育与党建育人工作纳入评价体系,形成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通过定期开展自评、互评、社会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活动,及时发现和解决融合育人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完善和优化融合路径。另外,可将评价结果与教师考核、学生评优等挂钩,激发师生参与思政党建融合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育人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从多个方面入手,形成协同育人的新格局。通过打造融合协同育人新媒体平台、构建思政党建融合育人共同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育人活动以及建立健全思政党建评价机制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育人的深度融合,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作者系江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