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用好文化资源赋能博物馆教育——
更好地弘扬中华文明
◎ 本报记者 朱乔明

 

    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广大文物工作者“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更是重点强调了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近年来,四川各博物馆深挖文化资源,优化文化供给,更好地弘扬中华文明。

    让名片“跳”出来,以鲜明的特色传播文化

    5月14日下午,一场“花草动物说唐朝”主题文化讲座在成都博物馆学术报告厅开讲,四川大学讲席教授齐东方以精彩的讲述,为观众叩响一窥大唐精神世界与审美意趣的大门。

    立足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城市博物馆这一站位,成都博物馆以学术研究为基,以文化资源为本,持续强化教育功能。去年一票难求的“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凝聚了全国的目光,被评价为“清晰梳理了文化与文明的关联”,接待游客超140万人次,让观众深刻体悟到“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识”这一概念。今年5月14日起陆续推出的“古蜀文明的兴衰”等5场专题讲座以及8场社教活动,更是为公众接受博物馆教育打开了更多窗口。

    成都博物馆交流宣传部主任王立告诉记者:“我们还与成都七中育才学校等开展馆校合作,让课堂从学校走进展厅,并与学习机构共同推出特色英文课,让大家看展、学习两不误。”

    文物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文化资源,每一个博物馆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如何让名片“跳”出来?作为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承担者,四川各博物馆积极挖掘特色,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4月25日晚,广汉市三星堆古蜀文化研究协会会长陈修元给成都市航天中学校的学生带来了一场文化专题讲座。这也是一节帮助同学们了解三星堆文化的前置课,为大家第二日前往三星堆博物馆开展研学进行“预热”。讲座上,陈修元讲述的内容引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兴趣。有同学提问,三星堆博物馆馆藏文物中他印象最深刻是什么,获得的答案是“黄金面具”。

    作为三星堆标志性“名片”之一,黄金面具与青铜神树等文物一起陈列于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内。新馆采用裸眼立体新媒体技术还原考古发掘现场,融入沉浸式考古方舱场景,通过多媒体技术重现古蜀国恢宏景象,引得观展热度持续升温。

    三星堆博物馆宣传部部长冉放介绍,为适应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时代性要求,博物馆不断优化展陈设计、提升讲解服务,推动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与传播,推出堆堆堆咖啡馆、堆堆堆茶艺、三星堆主题邮局等一批文创新业态,让悠久历史走进人们的真实生活,使博物馆教育更具文化印记。

    让阵营“强”起来,以丰富的载体服务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老专家回信时强调,“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为新时代博物馆教育指明了方向。当下,各博物馆进一步建强阵营,为博物馆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多路径。

    为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4月30日,以“水韵天府·千年文博”为主题的“天府水文化暨江渎文化活动月”在四川博物院正式启动,以水为媒讲述千年水文化。

    “馆藏的‘江渎神’铜像与长江及绵延千年的水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是全国唯一的江渎神具象表达,也是成都作为‘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心’‘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的又一印证。”四川博物院公众服务部副主任王俐俐向记者讲述了此次活动的创意起源。文化活动月中,“天府水文化”科普讲座、“天府水文化”研学活动等精彩不断,以丰富的载体打造文化育人的川博模式。

    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展示窗口,四川博物院立足本馆、协同全川,构建起“全龄段、全区域、全人群”的教育体系和格局。全国“家-校-馆”协同育人联盟成立仪式在四川博物院的举办,彰显出其跨界合作协同育人的实践水平。四川博物院科研与教育中心副主任何东蕾介绍,四川博物院坚持创新和探索“文教合作”机制,整合资源形成文博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发展态势,为全国推进博物馆教育积极贡献四川方案。

    为推动博物馆区域协同发展,四川省发布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强调,要支持市州博物馆建设。全省各地因地制宜挖掘文化资源,在掀起博物馆建设热潮的同时,也将博物馆教育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2月1日,广安市博物馆开馆试运行,为广安市首个市级综合性博物馆,周边配套建设文博公园。“除基本展陈空间外,我们在博物馆二楼专门开设研学社教区,利用馆藏资源开发出《广安成长记》等4套青少年研学课程,充分彰显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广安市博物馆宣教部部长陈杰杰介绍,试运行以来,博物馆累计接待参观25万余人次,联合市教育部门组织研学活动接待学生1.2万人次,已创建为“四川省中小学红色教育研学实践基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等,成为广安开展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要阵地。

    陈杰杰告诉记者,作为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川渝主会场活动承办单位之一,广安市博物馆正积极促进文物展陈交流,助推两地共绘博物馆教育“同心圆”。

    让空间“大”起来,以无限的延伸孕育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西安市博物院后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让文物活起来”既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需要不断拓展的工程。进入新时代,各博物馆积极畅通渠道推进无边界博物馆建设,使博物馆教育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5月7日,一场《金乌负日》金沙主题舞剧彩排在天府第四中学音乐厅开展。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孩子们翩翩起舞,为即将到来的“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认真排练着。“近年来,学校与金沙遗址博物馆深度合作,通过金沙博悟课程引导学生凝聚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激发无尽创造力。”该校学生发展中心办公室副主任龙玲说。

    作为一座为保护、研究、展示金沙文化和古蜀文明而兴建的考古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始终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拓宽文物活化路径。金沙遗址博物馆公众服务与社会教育部主任何莉丽告诉记者,由博物馆自主创立的教育品牌“小金课堂”,设置考古、科技、美学等十大课程体系,通过进校园、上“云端”等方式,形成馆内馆外、线上线下的博物馆教育模式。

    近日,由金沙遗址博物馆精心策划的“太阳神鸟我来拼”主题活动,将博物馆深挖文物内涵、深化教育功能的氛围推向高潮。活动邀请广大金沙文化爱好者参与为期一个月的手工拼装,并将最终呈现“世界最大相连塑料积木马赛克标志图案”——占地面积超85平方米的“太阳神鸟”,以文化资源全民共享的形式向世界展示金沙文化。此外,“金沙文化‘翼’站——你身边的流动博物馆”科普活动也即将开展,广大游客可以在成都市枫树社区等馆外展览点位了解古蜀文明,还可以现场参与科学闯关小游戏等。这些活动,是金沙遗址博物馆延伸教育触角的一次次有力实践。

    新时代的博物馆是全民终身学习的理想场所,也是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第二课堂”。自贡恐龙博物馆是全国100个“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之一。“博物馆深挖馆藏资源,线上线下齐力探索科普教育新路径,常年开展恐龙科普进校园、到社区、下乡镇等流动科普活动,覆盖受众880余万人次。”自贡恐龙博物馆副馆长周瑜昆介绍,目前博物馆在延伸教育路径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在线下,自贡恐龙博物馆打造了“时空穿梭”“AR世界里的恐龙”等一系列沉浸式体验活动,并运用3D制图技术定期举办 “地层剖面小课堂”进行科普教育,“龙宫讲坛”“驯龙高手知识大挑战”等以恐龙为主题的特色活动深受公众喜爱。博物馆还打破时间界限策划开展“穿越侏罗纪·恐龙奇妙夜”主题研学活动,创新推出“科考小侦探之恐龙事件”“恐龙小侦探来啦”自助研学活动,探索出博物馆教育的研学新玩法。

    在线上,自贡恐龙博物馆充分借助科技力量,创新推出恐龙云课堂、云研学、云观展等活动,既拓展了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方式,又扩大了科普教育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近年来,自贡恐龙博物馆先后获评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1-2025)”“四川省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四川省文博研学基地”等,推出的教育项目、研学课程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级荣誉。

 

当前:1版(2024年05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