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明确了工作重点、指明了前进方向。日前,共青团中央召开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全国视频调度会,对2024—2025年度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下称西部计划)进行部署。作为又一个新十年的开端,2024年西部计划的实施,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

    2003年至今,已有50余万名大学生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深入以西部地区为主的2000多个县(市、区、旗)开展志愿服务,他们跨过山海,越过岁月,奏响了“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青春主旋律。

    祖国需要时我们正青春          

    2000年7月,15名保定学院(原保定师范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告别老师和父母,登上了开往祖国西部的列车。此行,他们不是去短暂地支教,更不是旅游或体验生活,而是背着行囊、带着户口本,准备扎根到沙漠深处——被称为“天边小城”的新疆且末县教书育人。15个年轻人,像15粒种子撒在了且末,和当地老师一起,撑起了且末县第二中学的教学,在新疆且末县的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20多年,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大风刮不走的老师”。

    15个年轻人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最最珍贵的青春,他们的故事在一届届学生中传颂,带动了一批批学弟学妹选择扎根祖国西部教书育人,成为当代青年在投身基层中建功立业的生动写照。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寄语他们“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一批批保定学院的西部支教毕业生,是当代青年的杰出代表,也是无数志愿服务西部的大学生的缩影。2003年开始,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每年面向普通高等学校招募一定数量的应届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到西部地区和基层开展为期1—3年的志愿服务,鼓励和支持服务期满的志愿者扎根当地就业创业。

    “源于感恩,想从追光者变成播光者。”西华师范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西华师范大学研支团”)团长陈佳玉说。出生在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的陈佳玉,经历了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那时,政府和慈善组织提供各种形式的教育援助和灾后补助,为她点亮了一盏灯,引领她走出迷茫,改变了她的命运。2022年9月,西华师范大学研支团决定选派一批青年志愿者到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陈佳玉当选为西华师范大学第24届研支团团长。在陈佳玉的带领下,心怀对生命热爱、对教学追求的西华师范大学研支团青年志愿者们义无反顾踏上去大凉山的支教之路,扎根在喜德中学。在支教的同时,陈佳玉一直没有忘记带孩子们去更大的世界的想法。她积极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共青团喜德县委、西华师范大学青年志愿服务协会等机构对接并达成合作,先后组织包括高考分享会、金沙云课堂、科普进彝乡、森林防灭火、科技冬令营在内的20余次志愿服务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和实践机会。

    作为2022年西部计划乡村社会治理专项的志愿者,郭贵离开家乡山西运城,南下贵州时,土棕色背包里有一台相机、一架无人机,还有一瓶老陈醋。吃不惯、听不懂、被牛追……刚到贵州的郭贵热情很高,但遭遇的打击不断。“体力咱没有优势,但是脑子好使啊。”一次次挫折之后,郭贵找准了定位:利用自己学编导的专业优势,搭上乡村振兴和电商发展的快车,让当地的伯伯、嬢嬢,成为给乡村代言、带货的“网红”。“我要让大山外更多的人,看到贵州的秀美山川,目睹新农村的日新月异!”郭贵开始运营短视频账号,用镜头记录广袤乡村。如今,郭贵拍摄的贵州美景美食,累计播放量已经超过4000万次,直播带货累计在线观看人数超过10000人次。

    从为乡亲排忧解难,到为社区倾心服务,从基层治理到卫国戍边……志愿者的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西部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作出积极贡献,唱响了一首首动人的青春之歌。

    在火热的基层实践中展示青春风采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各高校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和充分的认识:服务西部、服务基层砥砺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增长了学生的本领才干,志愿者们绽放着青春热情,也展现着才能,在广袤的西部基层大展拳脚。

    十年间,华南师范大学研支团奔赴黔藏桂粤四省(自治区)支教,以“教好一批学生,服务一方百姓,植入一种精神”为目标,在聚焦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汇聚社会力量开展系列助学帮扶活动。第一批志愿者走进贵州后,基于当地的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技术濒临失传、易地扶贫搬迁居民就业难等问题,志愿者们打造“守艺·匠兴”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保护项目,至今已带动居民就业200余人,帮扶200余名农民月均增收1500元;开设“守艺”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室,举办公益活动300余场,受益人群超5万人,推动传统扎染蜡染文化进校园,超8000人次参与,在大山深处铺设“黔行”之路。广西分队创新“互联网+公益助农+爱心助学”模式。将芒果直播义卖与公益助学相结合,助农、助学双管齐下,拓宽了广西优质农产品销路,销售芒果利润及各项资金累计36万余元,通过发放每人5000元助学金的形式,成功为50名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带回求学的希望之光;通过向凌云县第二中学等5所学校捐赠100个图书角和6000余册图书的形式,为夯实广西乡村基础教育发展作出了研支团的贡献。

    中南民族大学每年的西部计划报名人数、录取人数均居湖北省前列。学校先后有2000余名毕业生报名参与选拔,640名青年志愿者奔赴西藏、新疆、宁夏、青海等西部地区,服务基础教育、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西部建设等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在校内外形成了“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良好氛围。

    2014年,江苏大学首届研究生支教团成立。从第一届的3人到第十届的9人,江苏大学54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怀揣梦想,育人护航,用教育传递青春力量。研支团志愿者们不只做“教书匠”,还努力争做“大先生”,他们拓展第二课堂,带领孩子们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志愿者们青春接力,始终践行“自强厚德 实干求真”江大精神,为西部教育事业发光发热,奉献青春力量。

    …………

    志愿者们一次次从前辈手里接过接力棒,前往一线,加入这场把广阔天地变成追梦舞台的青春接力,与一同奋进的每一道光,一起汇聚起属于这个时代的磅礴青春力量,书写了一场又一场青春与西部的浪漫奔赴。

    唱响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青春之歌

    5月8日,由共青团乌鲁木齐市委员会和共青团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委员会组织的第一期“疆缘课堂”开讲,60余名来自乌市各机关和街道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参加,提升职业技能。“疆缘课堂”是由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团委组织发起,面向西部计划志愿者开设的公益培训项目,是推动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筑巢引凤”引才留才。

    新征程上,西部地区发展前景广阔。各地扎实推进西部计划工作,持续提升项目效能与活力,助力基层治理,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唱响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青春之歌。

    为向西部地区输送更多高质量志愿服务人才,北京市西部计划项目办始终保持“需求要向西部看,培训要在行前办,志愿者要经得起检验”的态度,按照“不培训不派遣、培训不合格不派遣”的原则,认真做好北京市西部计划志愿者行前培训工作,确保志愿者整体素质和水平。项目办一方面认真落实全国项目办要求和部署,与服务省和专家学者共同研究西部计划岗位服务要求,另一方面主动听取志愿者对培训的心声,精心设计培训课程,认真筛选培训内容。

    2003年,贵州在全国第一批启动实施贵州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20多年来,贵州围绕“强部署”“扩宣传”“严筛选”“优派遣”四个方面,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实施领域不断拓宽,综合效益日益彰显。特别是2019年以来,贵州推出万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乡村振兴基层项目,成为全国实施规模最大的地方项目之一,为全国西部计划地方项目的发展创造了宝贵经验,形成了西部计划的“贵州方案”,打造了西部计划的“贵州样板”。

    近5年,云南省统筹中央、省、州(市)、县(市、区)四级资金共计7.84亿元用于西部计划项目。围绕西部计划“人才工程”定位,在落实志愿者基本政策保障制度的基础上,云南省从经费保障、资金管理、工作机制、志愿者待遇等方面,持续健全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为志愿者服务期满后的升学、就业、创业等方面提供服务和帮助,用有温度的政策为基层引人、汇智、留才。

    西部需要青年、基层需要青年,广大青年人怀揣梦想和激情,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散发光芒和青春力量,奋力书写着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综合《中国共青团》《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华儿女》兵团在线、国际在线、云南网等)

当前:A4版(2024年05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