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创建为民 提升创建成效
——四川资阳市用文明创建成效增强群众幸福感
◎ 资阳文

 

    近年来,四川省资阳市坚持把“为民、惠民、靠民”理念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问需于民、造福于民、聚力于民,走好网上网下群众路线,用实实在在的创建成效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网上网下问需于民

    坚持创建始于群众需求,拓展联系群众新渠道,畅通民意诉求直通车,通过“屏对屏”“键对键”“面对面”等多种方式,搭建起“全覆盖倾听”的线上线下平台矩阵。

    搭建平台“线上”收。把互联网作为为群众排忧解难的重要渠道,依托微信、网站搭建“文明随手拍”平台,组建由道德模范、热心群众等组成的“市民拍客团”,用好12345政务服务热线,运用新媒体创新开设《资观监督》《资观帮忙》栏目,构建起网上群众路线的“资阳模式”。

    走进群众“线下”集。创新方法贴近群众、了解群众,推行“群众盖碗茶”,以“茶”为媒举办“坝坝会”;设置社区“听音堂”,定点收集群众的急难愁盼;开展“文明进万家”,全覆盖入户收集社情民意,让群众“愿意来”“主动讲”,架起政府与群众沟通的“连心桥”。

    建章立制“渠道”畅。围绕网上有人看、网下有人办,构建起快速交办、快速响应、快速解决、快速反馈的全过程闭环管理考核机制,对群众的问题事项和诉求分类处置,根据办结时限采用“四色管理”模式,一一回应解决。健全日常调度、暖心回访等制度,让群众有地方说话、说了不白说。

    用心用情造福于民

    坚持创建终于群众满意,把人民群众的“需求清单”转变为创建的“责任清单”,切实办好创建实事,用群众的“点赞量”检验文明创建的“含金量”。

    用件件实事回应群众期盼。联动网站、两微一端开展“最期盼的创建实事”网络征集,汇集群众的创建期盼,梳理形成资阳城市十大治理、十大提升“双十行动”,推动480个无物业小区实现基本物业服务,新增中心城区公共停车位8300个,改造老旧小区451个、背街小巷359条,新建社区养老综合体5处,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今年以来,累计办结涉及城市管理和基层治理的事项1.08万余件,群众满意率超99%。

    把“棘手事”办成“顺心事”。创建中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硬骨头”,以钉钉子精神一一破解。针对流动摊贩管理难题,按照“便民不扰民、放开不放任”原则,在中心城区科学划定区域,设置33个便民摊点,实行摊前责任“三包”,在维护城市环境、保障社会秩序与让商贩能谋生创收、让市民得方便不烦心之间,找到共赢的平衡点。

    让“热点诉求”变成“规范管理”。健全机制,常态长效取信于民,推出便民摊区、潮汐停车、温暖执法等举措,探索创新农贸市场“一场五方”机制,实现内外联动管理,推动创建工作和职能部门工作、基础治理工作相向相融,推动创建工作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共建共享聚力于民

    坚持创建行于群众实践,凝聚群众创建共识,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夯实创建群众基础。

    双向互动强共鸣。用好用活网上网下各类宣传资源,推出“创建见成效,听听群众怎么说”“你问我答 点赞文明”等系列网络活动30期,策划“镜看文明资阳”“创建路上的我们”等宣传项目10个,制作推广创建网络宣传品200余个,组织社区公益行、创建工作展等活动30余场,广大群众深切感受到创建带来的实惠,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

    构建治理共同体。组织231个市区单位包片联系58个城市社区,实施“每周一小时”志愿服务行动,为群众办理实事2.2万件。优化设置基层治理微网格2100余个,“雁城大妈”“红黄蓝”“红细胞”等志愿服务队长期活跃在资阳大街小巷,将文明宣传实践融入日常。依托近2000个文明实践阵地和文明实践云平台,设立线上线下积分超市,吸引群众真正参与到创建中来。

    全民参与聚合力。围绕“爱在资阳  美在文明”主题,策划开展文明打卡、文明代言、文明竞答等群众性文明实践系列活动6000余场,让人人成为参与创建的主人翁、城市形象的代言人。在公职人员、未成年人、社区居民中广泛开展“文明我带头”“大手拉小手”实践活动,形成共创共建共享的局面。

 

当前:B1版(2024年05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