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博物馆成为育人的第二课堂
◎ 郑千山

 

    为持续推进我国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近日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中国特色博物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为全球博物馆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博物馆可以提供跨学科的学习机会,涵盖历史、艺术、科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建立综合知识体系,促进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发展。同时,不同于课本和学校,博物馆提供的是一种实践和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触摸(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互动和参与,更直观地理解展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这种学习方式往往比书本知识更加深刻和持久。通过在博物馆中学习本国和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学生可以增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文化自信。

    现在,各国博物馆交流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比如,今年1月,四川省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举办“印加——秘鲁安第斯文明特展”。展览展出了来自秘鲁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国家博物馆、印加博物馆等秘鲁14家博物馆的168件(组)展品,旨在全面展示美洲三大文明之一印加文明的发展脉络、社会生活、艺术成就和文化遗产,回望印加所在的安第斯地区延绵千年的文明兴衰。通过这样的展览,将帮助学生建立国际视野,理解多元文化,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和理解。同时,独特有趣的展览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和提问。

    基于此,博物馆可以与学校合作,开发创新的教学项目和课程,将博物馆的资源和专业知识与学校的教育需求相结合,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还可以深度贯彻馆校合作,针对不同学龄,开发和推广兼具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的系列博物馆研学课程,进一步实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不仅限于在校学生,也适用于社会各界人士。它们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终身学习的场所,鼓励人们持续学习和探索,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和创新的社会环境。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其教育资源对所有人开放,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共享。同时,博物馆教育能增强公众对社会历史和文化遗产的责任感,通过了解和保护文物,培养公众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

    从全民教育的角度出发,应推进多维协同,拓宽博物馆教育的实施手段。各地可以结合城市文化资源,如文物遗址、历史建筑、工业遗产、农业遗产等,合理布局,构建知识体系完备、亮点突出的博物馆群落,满足不同年龄和层次的人群的需求。

 

当前:B4版(2024年05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