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浩特:“文化村长”在乡村“种”文化

 

    “湛蓝的天空鸽子在飞翔,碧绿的草地上牛羊肥壮,新时代的新华村天天在变样……”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太本站镇新华村的活动室里,30余名村民跟着“文化村长”冷凤阁一句句学唱村歌《新华村——富饶的家乡》。

    67岁的冷凤阁是乌兰浩特市老年佳音艺术团团长,2022年来到新华村当“文化村长”后,他牵头创作村歌,组织村民开展歌咏比赛、秧歌大赛,“没事炕上躺”的村民们都被调动起来,成为积极参与文化活动的“热闹人”。

    乌兰浩特市自2022年开展“文化村长”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行动,已为51个村(嘎查)配备了“文化村长”。“文化村长”不乏文化能人,有乌兰牧骑队员、退休教师等,通过组织开展理论宣讲、村歌嘹亮、书写美好生活等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文化村长’不仅将文化活动带到乡村,更是将文化的种子‘种’在乡村。”冷凤阁说。带领村民唱歌跳舞近两年后,他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村民愿意走上舞台了。“我第一次和老年艺术团的成员们到村里演出,村民们只是坐在台下鼓掌。现在村民们能唱歌、会演小剧,文艺演出时也能出四五个节目了。”

    71岁的新华村村民王秀杰,之前不敢想村里能有村歌,更不敢想自己会站上舞台唱村歌。“歌里写的是我们的家乡,和左邻右舍的老姐妹们一起唱出来,感觉格外亲切。”她说。

    新华村党支部书记白宏说,新华村是一个由汉族、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等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随着“文化村长”的到来,村里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多,各族群众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其乐融融。

    四胡艺术内蒙古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阿古拉,是葛根庙镇胡格吉勒嘎查的“文化村长”,他将国家政策、村规民约、家风故事等编成好来宝,用朗朗上口的唱词向村民们进行宣讲。

    “乡亲们不仅爱听好来宝,还学着自己创作好来宝,将不乱丢垃圾、不酗酒赌博等内容都写了进去。”宣讲了几次后,村民白山虎找到阿古拉,拿出自己写的好来宝请他修改。阿古拉说,“这让我看到了文化的力量,是一种感染,更是一种引领。”

    兴安盟委委员、乌兰浩特市委书记杨冀鹏表示,“文化村长”充分对接村民的文化需求,将众多文艺项目带进乡村,乡村文化活动“有人管、有人演、有人帮”,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了活力。越来越多村民从“学文化”到“用文化”,从“当观众”变成“当主角”,享受着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

    文化的种子在乡村播撒,滋养着村民的文化生活,也助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乌兰哈达镇三合村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村里的民俗风情步行街两侧布满特色餐饮、民俗体验等店铺,步行街中间的小广场上,村民合唱团演唱的村歌《稻香记忆》吸引游客驻足倾听。

    “村民基本都会唱村歌,在旅游旺季的时候,村里会举办小型广场演出。游客们在歌声中漫步村庄,远眺村外的稻田,感受一份别样的诗情画意。”乌兰哈达镇党委副书记李晓路介绍道。

    据了解,乌兰浩特市各村(嘎查)的“文化村长”组织音乐志愿者到村采风,已创作村歌17首,结合村歌开展村舞编排展演,共编创村舞160支。在杜鹃节、赛马节、采摘节等乡村文旅活动中,村歌村舞成为最亮眼的节目之一,带动乡村旅游热度进一步提升。

    杨冀鹏表示,未来要继续引导“文化村长”发挥作用,做好传播文化正能量的使者,推动乡风文明,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新华社 刘伟 魏婧宇)

 

当前:2版(2024年05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