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川凉山州会东县持续深化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
罗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有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延续历史文脉、增进文化认同,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持续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持续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人文内涵,积极探寻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新路径、新思路、新举措,不断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深挖细思用活用好

    稳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开展非遗传习活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人培训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20余场次,非遗项目彝族奥索布迪服饰、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多次在省、州晚会展演,会东县第三小学成功申报认定为首批州级非遗传习体验基地。

    推进非遗产业化发展。彝族燕麦(荞麦)酒古法酿造工艺、嘎吉皮蛋已形成产业,会东拉马酒业成功将会东燕麦酒系列推向全国白酒市场;依托彝族奥索布迪服饰、会东挑花等非遗项目制作技艺,成功认定挂牌6家县级非遗工坊。

    开发非遗文创产品。与攀枝花学院开展校地合作项目,设计、制作会东特色的优秀设计作品、文创产品161套,形成“川滇明珠·多彩会东”设计作品集;引入文化传媒企业打造非遗文化展示体验中心,设计、制作优质文创产品参加全州文创产品大赛,打造文创“一县一品”。

    深入摸查分类管理

    扎实推进文物保护工作

    加强对文化遗产的挖掘排查。邀请省、州文物专家对会东县鲹鱼河、姜州河及其支流域进行系统全面的考古调查,全面、深度发掘采集出土遗物的文化信息,系统梳理历史文化资源、红色资源点和古遗迹,深入了解会东文化底蕴。

    严格对历史文物的管理保护。对不可移动文物采取就地保护策略,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安排专人对文物进行巡查保护,重点做好姜州古镇、新街镇者堡土司衙门等文物古迹的有效保护,加强传统村落修缮保护。对可移动文物采取移存保护策略,将东汉铜案、清光绪十三年会理州卖地契约2件二级文物,东汉鹤鹉嘴钥带钩、东汉“铜雀”等9件三级文物,石斧、石铸、商周穿孔石刀等11件未定级文物全部存放于县档案馆,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

    强化对文物的监督检查。结合“三定三禁”专项检查,持续开展文物保护单位的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与各乡镇(街道)签订文物保护单位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严格落实安全巡查制度,确保文物安全。

    打造阵地优化服务

    创新推进文化遗产展示体验活动

    打造全县性廊桥非遗文化展示体验中心。为更好地传承文化遗产,推动全县文化繁荣发展,会东县创新性建成廊桥非遗文化展示体验中心。中心现设6个非遗文化展示厅,分别是四大发明展示厅、笔墨纸砚和书画摄影交流厅、非遗文创产品展示厅、金沙江流域陶瓷文化展示厅、纸文化展示厅以及武侠文化展示厅。主要汇聚了会东本地和全国优质非遗项目30余项,是全县广大群众了解、体验和传承非遗文化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会东本地非遗文创产品交流展示、传承创新和学习教育的重要区域。在2024年节假日期间开展了龙腾盛世、活字印刷、拓印、投壶、射箭、变脸等12项非遗展示体验活动,共接待服务群众2万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常态化向群众开放各类史馆。通过筑梦金沙江·会东移民文化展览馆和会东县成立70周年发展成就展两个县级史馆,充分展示会东县白鹤滩、乌东德水电移民精神和70年以来会东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斐然成绩以及涌现的人物和事迹,吸引州县各类人员200余批次1.3万余人前来参观,成为会东对外传播文化的新阵地;同时会东县立足资源禀赋,建成10余个镇史馆、村史馆,配备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和讲解,吸引群众不断前来参观体验身边文化遗产,基层场馆成为本地群众了解文化、学习文化、熏陶文化的主要阵地。

    精心谋划开展各类节庆活动。通过举办会东文旅推介会和金沙江文化旅游节、黑山羊黑松露美食节、相约火把节、“该们的节日”等节庆活动,开展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族达体舞、民族服装展示、地方工艺品参观、地方声乐演奏等节目,充分展示了彝族奥索布迪服饰、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金江鼓乐等特色文化资源。通过“文化进基层”“三下乡”等活动,向基层输送优质文化遗产,弘扬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当前:2版(2024年05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