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家名作中感受母爱的光辉
——读《母爱的学问:名家忆母亲》
◎ 钟芳

 

    首次出版于2022年5月的《母爱的学问:名家忆母亲》,系老舍、季羡林、铁凝、袁隆平等现当代名家回忆母亲的散文集,通过意味隽永的文字,让我们从名家名作中感受到母爱的光辉,并为我们找寻到关于爱的教育规律。

    “严是爱,松是害”,这话用在现代文学大家郭沫若母亲身上,再合适不过。在《芭蕉花》一文中,郭沫若用情真意切的文字,追忆了母亲对他年幼时的启迪教育。郭母从小就吃了很多苦,结婚成家后,又由于家中贫寒和过于劳累,害上了“晕病”。后来,家人听闻芭蕉花能治此病,就四处托人购买芭蕉花。有一次,年幼的郭沫若和二哥一起爬进会馆,偷摘了馆里的芭蕉花准备给母亲治病,母亲得知实情后,非但不要那朵芭蕉花,还要二人退回会馆。母亲用掷地有声的话语殷殷告诫年幼的郭沫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人一定要有底线,不是自己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能拿!慈祥的母亲用振聋发聩的“敲打”,为儿子系好了人生的第一颗“纽扣”。

    在国学泰斗季羡林看来,母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炽热。少小离家的他,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母亲。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季羡林读大学三年级那年,母亲不幸病逝。当他一路颠簸地赶回家时,母亲早已躺进冰冷的棺木。那一刻,季羡林的眼泪汩汩地流了下来。多年以后,在《赋得永久的悔》这篇文章里,季羡林以其质朴的文笔,深情款款地述说着母亲养育儿女的不易,并无限追悔,表达了即将学业有成却不能孝敬母亲的锥心之痛。季羡林的母亲只是一个普通劳动妇女,虽不会识文断字,却坚持把季羡林送到城里,让他走进知识的殿堂,并一步步成长为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儒。

    母爱是天底下最温暖的阳光,永远给孩子以无尽的心灵慰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母亲,在缺衣少食的年代,用自己的勤劳和朴实,抵御着生活中的磨难和坎坷,她始终不忘用歌声去激励自己和家人。在《母亲的歌唱》一文中,莫言用言简意丰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聪慧而乐观的母亲形象。他回忆说,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时常告诉他:“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暖心的话语,使莫言受益匪浅。每当他拿起笔写作时,母亲的循循教导总能赋予他前行的力量。莫言小说里之所以有那么多严酷的现实描写,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是与过去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的。

    《母爱的学问:名家忆母亲》中的一个个母亲,没有惊天的豪言,也没有动地的壮举,却用朴实、真诚的一言一行,教育和引导着自己的孩子积极向上、正直做人、扎实做事,用知识改变命运,终于使他们开创了智慧而幸福的人生。

当前:5版(2024年05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