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展画卷,新风徐徐来
——安徽庐江县积极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 钱良好

 

    婚丧嫁娶、讲排场的少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打牌、闲聊的少了,读书、看报、孝老爱亲的多了……在安徽省庐江县,随着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扎实推进,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人心,文明新风徐徐吹来,和美乡村画卷次第展开。

    “三无”婚礼成时尚

    “孝敬父母,互敬互爱,相濡以沫,百年好合……”近日,在庐江县乐桥镇“新风堂”广场举办的集体婚礼上,20多对新婚青年执手盟誓,共同倡导“无彩礼、无豪车、无宴席”婚礼,开启美好人生。

    庐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元中介绍,该县经过前期筹备、报名等环节,举办了第三届“缘定庐江·情满终身”集体婚礼,目的是倡导婚嫁简约适度、新事新办,培育文明向上的婚俗文化,引导广大适婚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生育观。

    “‘三无’婚礼挺时尚的,今天的集体婚礼简约但不简单,不仅有亲朋好友,还有2000多位乡亲前来见证和祝贺我们的婚礼。”庐江县乐桥镇大化村青年张凤霞向观众抛撒喜糖,心里充满了甜蜜。

    婚礼现场,还邀请了“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代表上台言传身教,讲述了当年自己结婚不要分文彩礼和如今携手共建美好幸福家庭的故事,以及孝老爱亲的故事,引起大家共鸣。

    “我们探索实施移风易俗新模式,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成功举办了2届集体婚礼,已有100多对青年参加。”庐江县红白理事会负责人夏欣介绍。

    庐江县红白理事会依托乐桥镇“新风堂”为示范引领,创造性地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活动,以点带面向全县范围延伸覆盖。目前,庐江县20个镇、园区都设立了红白理事会办公室,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常态化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同时,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新乡贤示范作用,带头倡导移风易俗,摒弃大摆宴席、“天价”彩礼、高额礼金等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尚。

    村史馆里传新风

    渔船、纺车、粮票、万亩良田、村办企业……走进庐江县盛桥镇许桥村史馆,处处展品都在讲述着这个巢湖南岸小村庄的美丽蝶变。

    “图片珍藏着村庄的沧桑巨变,老物件记录下浓浓的乡愁,一个个优秀儿女代表了乡村人民艰辛的奋斗历程。”盛桥镇许桥村党委书记欧帮中告诉笔者,村史馆浓缩着村庄的过往,记录着村庄的现在,寄托着村庄的未来,是传承乡土文化、涵养文明乡风的重要载体,也孕育着诚实守信、亲善乡邻、尊老爱幼等新时代优秀乡风、家风、民风,成为乡村振兴重要的动力源。

    欧帮中介绍,村史馆面积1000多平方米,以许桥村党组织历史沿革、乡村大事、优秀儿女及乡村振兴等为主线,记录村庄变迁历史和文化传承,旨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和乡风文明建设,激发村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村史馆建设起源于许桥村党员、群众的建议,建成后,充分发挥“存史、资政、教化”作用,不仅成为村民了解村史的重要窗口,更成为基层党员干部、普通群众、青年学生溯源历史、增强党性、传承文化的新阵地,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走进村史馆,回望过去,更深切地感受到现在好日子的来之不易,更坚定了我们为家乡奋斗的决心。”许桥村村民周桃红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一座村史馆,就是一个乡村群众的精神家园,通过村庄变迁,了解村史里的人和事,进一步增强群众的情感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培育文明乡风,铸牢乡村振兴的‘根’与‘魂’。”欧帮中表示,许桥村将不断充实丰富展室内容,积极引导村民崇德向善、文明向上、见贤思齐,真正把村史馆打造成为留住乡愁、激活记忆、传承文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

    助餐点里笑声起

    豆腐炖肉、红烧鲫鱼、蒜蓉苋菜、白米饭,一样样被端上餐桌;前来就餐的老人们一边开心聊天,一边等待开饭……近日中午,庐江县同大镇老年助餐点渐渐热闹起来,屋内饭菜的香味和老人们的欢笑声随风传扬。

    “我独居,一日三餐是我最头疼的事,以前做一顿饭吃一天,现在在老年食堂吃饭,非常方便,饭菜也比较适合老年人口味。”同大镇红埂村78岁的吴君长高兴地说。

    “就餐老人有80多位,其中10多位腿脚不便,需要送餐到家。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80多岁,子女都在外务工、创业,身边没有人照料。”同大镇民政办工作人员赵克勇告诉笔者,老年助餐点设置前,镇里就成立了居家养老照料中心,专门解决留守老人的一日三餐。

    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同大镇的留守老人不断增多。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900人。“我们设置养老中心,解决留守老人的就餐问题,也增加老人与周边环境、人群的互动交流,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赵克勇介绍。

    赵克勇说话和气、服务周到,除了照顾助餐点的老人外,他还有80多岁的爷爷需要照料。但他并不觉得辛苦,他认为照料好老人就是传承孝道,觉得很有意义,也乐在其中。“我的父亲是一位党员干部,从小就教我们‘百善孝为先’的道理,孝道即家风,我也常这样和孩子讲。”赵克勇说。

    一项项为民服务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推动“尊老养老敬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优良传统在同大镇深入人心。

当前:A3版(2024年06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