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5日是第53个世界环境日。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土地修复、荒漠化和干旱韧性”。我国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为今年环境日的主题,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交出满意答卷,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更美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本期聚焦各地推动绿色转型和蓝天、碧水、绿道发生的巨大变化。
精准施策 守护一片蓝天
夏意浅浅、绿荫冉冉、青山隐隐、碧水潺潺。茶余饭后,徜徉安顺虹山湖畔,观鸟翱蓝天、赏鱼翔浅底,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卷。
“安顺的天越来越蓝,怎么拍都有最美的天空底色。”用镜头记录城市发展变化20余年,贵州安顺市摄影爱好者张韬由衷地感叹,镜头里的安顺蓝天白云越来越多,把身边的自然景观衬托得越来越美。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中之重是打赢蓝天保卫战。
近年来,安顺市聚焦环境质量改善,紧盯目标任务,突出抓重点、强弱项,精准施策,扎实推进蓝天保卫战各项任务落地。坚持“治污、管车、降尘、禁烧”四措并举,按季度下达环境空气质量目标任务,特别是在秋冬季按月明确污染防控重点和措施,严格按照省生态环境厅要求的监管检查频次,细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责任,落实落细监管责任,进行清单化台账化管理。
同时,制定实施《安顺市中心城区2023年环境空气质量保障方案》《安顺市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等工作方案,累计发出中心城市空气污染提示等调度指令文件25份,启动9次轻、中度污染天气应急管控;组成督查组,对相关部门、县区落实调度安排情况开展27次督查,秸秆焚烧管控巡查97次,下发《安顺市秸秆焚烧管控的通报》5次。
一系列政策“拳拳到肉”,一项项措施“寸寸如骨”。如今,扎实推进安顺市环境空气质量管控,全域行动、上下联动,一幅幅蓝天常驻、空气常新的美好画卷正在黔中大地徐徐展开。
现在,科技日益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力量,保卫蓝天,提升群众的“蓝天幸福感”,需要加速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时监测”给空气质量做“CT”的大气走航监测车、“眼观六路”航拍整体区域环境污染源的无人机、让废水偷排“无所遁形”的暗管探测仪……这些炫酷的“黑科技”装备,在甘肃省金昌市生态环境执法中频频亮相,实现了科技执法、智慧执法,守护金昌的碧水蓝天。
走进金昌市生态环境局一楼环保大厅,只见一面生态环境网格化监测高清大屏幕上,有46个绿色空气监测点位,这些点位实时上传数据,对全市空气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在46个点位上有116套在线监控设备,这些设备对全市40家重点工业企业、77个排放口,实行24小时实时监测,对全市重点排污企业的水、气等主要污染因子排放实施全过程监管。
“有了这些智能化的‘监管助手’,帮助我们快速发现问题,提升执法能力,为推动金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提供有力保障。”金昌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这些环保黑科技为环保执法工作“插上翅膀”,接到群众举报,小区附近有异味,环保执法人员即刻手持多参数气体检测仪、执法无人机赶到举报现场,发现问题,并立即督促相关责任单位加强整改。
近年来,金昌市生态环境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探索新手段、新模式,不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在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上综合施策,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碧水长天气象新 促进和谐共生
清晨,64岁的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护林员龚隆寿穿过三百山上蜿蜒崎岖的山路,一头扎进密林,开始一天的巡护工作。这片林木涵养下的水土是东江源头之一。
东江发源于赣州南部,是广东部分地区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
东江离龚隆寿家门口只有数公里。40多万亩的管护面积,穿破了100多双鞋子,巡山总里程超过12万公里……这是龚隆寿护林生涯交出的成绩单,也是近年来东江源头生态保护的生动缩影。
为确保下游民众喝上放心水,数十年来,在江西东江水源区,各地纷纷强化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如寻乌县开展非国有商品林赎买试点;定南县采取PPP模式,探索“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资本参与”的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新模式;安远县全面实行“三禁三停三转”举措……
赣州市安远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对森林资源禁伐、河道水库禁渔、矿产河砂禁采;停批污染项目、关停污染企业、叫停污染行为;低产林转产、粗放型生产方式转变、资源消耗型企业转型。据不完全统计,安远县因各类资源限制开发,县财政收入每年减少5亿元以上,先后关闭对环境有破坏、有污染的企业和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企业500余家,拒绝相关投资项目超150亿元。
东江流域上下游逐步建立起“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保护和治理长效机制,流域上下游的环境治理从“你污染,我受害”开始转变为“你保护,我补偿”。
2016年10月,赣粤两省签订首轮《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正式启动东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在首轮生态补偿成效显著的基础上,两省于2019年底签订第二轮协议。
赣州市生态环境局数据显示,协议签订以来,东江源区获得中央奖补资金15亿元,广东省横向补偿资金6亿元,江西省财政配套安排6亿元,共下达东江源区补偿资金27亿元,截至去年底共支持了169个项目建设。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源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东江流域出境水质保持100%达标。
福建是海洋大省,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比陆地面积还多出12.4%。2023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8.7%。
西堤厦门综合码头,海风扑面。登上“厦海环011”海漂垃圾机械化清扫船,2个液压打捞斗、4台黄色垃圾箱占据船尾大部分空间。
“这艘船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海上垃圾清扫船,排水量达200吨,专门为打捞海漂垃圾设计,由我们自主研发,一次能装载20吨垃圾。”厦门市政海上环境卫生管理站站长张梁华说,管理站配备8艘机械清扫船、3艘巡查快艇和48艘小型保洁船,规模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厦门市,海域面积达33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26公里。在茫茫大海上,及时发现海漂垃圾才能快速处置。“我们委托厦门大学对入海垃圾漂移轨迹及分布区域进行预报,为部署清理保洁力量提供参考和指导。”厦门市生态环境局海洋生态环境处处长张纹介绍,当地还在沿海岸段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识别海漂垃圾。
“从2022年开始,我们用上了智慧海上环卫系统,具备船舶作业指挥调度、海漂垃圾监测预警预报等功能。”张梁华说,各类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海域保洁效率。
“从量上看,海漂垃圾每年4月到10月比较多。”张梁华介绍,台风或者暴雨天气之后,平均每天至少出动50艘次船舶,清理5到8吨垃圾,“节假日期间,我们会增加清扫人手、延长作业时间。”
同时,当地加大监管力度,压实各部门治理责任。“市环境执法支队每月用无人机航拍抽查重点岸段,我们还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抽查,省生态环境厅也会进行检查。”张纹说。
得益于多方努力,厦门市海漂垃圾密度从2020年的每公里岸线240.38平方米下降至去年的96.63平方米。近年来,厦门市先后获评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国首批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称号。
绿地增多 生活惬意
黄海之滨,山东日照,有条长约28公里的阳光海岸绿道。绿道南起日出东方灯塔广场,北至两城河口国家湿地公园,循岸线,连山海,穿松林,过村居。当地人说,这是条风景大道,也是大家的幸福大道。
山东省日照市遵循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修复整治海岸线的同时,建设阳光海岸绿道、发展文旅产业,让这条约28公里长的绿道展现秀丽风景的同时,也串起人们的幸福生活。
“不动一棵黑松,不动一块礁石,不动一片沙滩。”时隔5年多,日照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规划设计师张波依然清楚记得“三个不动”原则,“全过程遵循‘依托原貌、临场设计’,最小限度干扰、最大可能保护,对生态薄弱的地方重点修复提升,尽可能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完整性。无论质量安全、原生态保护,还是景点串联、绿化搭配,每个环节都精心研究,成就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张波说。
“以前,这里是座水产育苗厂,闲置多年,没想到现在改造成了景点,还建了民宿、书屋、科普基地……”日照市一家单车俱乐部的成员李小树说,“沿着绿道骑到这里,找本喜欢的书、点杯咖啡,累了就望一望窗外的大海,舒适惬意。”
在全国各地,随着绿色空间不断增多,人们更惬意地享受绿色休闲慢生活。
海鸥、江水、蓝天、绿树……上海杨浦滨江位于黄浦江岸线东端,这里曾是机器轰鸣的企业集聚地,如今成为有历史厚度、有城市温度的滨水公共空间。
近年来,上海市推动黄浦江滨江岸线转型,杨浦滨江逐渐从以工厂仓库为主的生产岸线转型为以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了生活“秀带”,为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线。
浙江淳安县千岛湖畔,绵延150公里的环湖绿道风景宜人;福建福州市郊野公园,约20公里长的慢行步道可以赏景,可以开展“智慧运动”;四川成都市大大小小的公园、社区,绿道遍布,绿意铺展……
近年来,为满足群众休闲、运动、绿色出行需要,很多地方规划建设了绿道、碧道、健步道等慢行系统。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科学制定城市慢行系统规划,因地制宜建设自行车专用道和绿道。(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贵州日报》、甘肃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