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春风化雨 乡村云蒸霞蔚
——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跃上新高地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积极培育本土优秀电商人才,并深入挖掘本地特色产业,将特色产品与电商平台衔接,构建“城货下乡、村货进城、电商进村、快递入户”格局。图为学员在麻江县近日举办的2024年第一期网络创业(直播)培训班上演练。罗文刚  摄

    近年来,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图为芦溪县芦溪镇东阳村果园基地里的智慧大棚。王强  摄

 

    智慧种植、农村电商发展、农村政务数字化、四好农村路……在广袤的田野上,一幕幕智慧场景正在上演,它们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展现出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澎湃动力。

    5年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对数字乡村建设作出系统安排。2021年7月,中央网信办等七部门办公厅联合发布《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指导各地积极开拓创新。应时而动,各地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成效,涌现出一批具备复制推广价值的应用场景和典型案例。

    不过,乡村数字化发展基础设施薄弱、数字化技能型农业劳动者相对紧缺、经营主体能力不足、数字化建设深度和广度不足等问题依然客观存在。近日,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为各地各部门在新形势下更准确地把握数字乡村建设的重点任务和目标方向提供了可循路径和方法指引。

    数字技术的春风正在吹拂着中国的乡村大地,让乡村振兴的画卷更加丰满而立体。在这股力量的推动下,数字乡村建设正迈向一个新的台阶,不仅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为农村的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链接云端

    乡村新业态蓬勃生长

    近日,王先生来到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梁子湖畔游玩时,购买了一罐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江夏光明茶”。他发现产品包装上有一个“荆楚农链”二维码,用手机扫了扫,就出现了产品和企业的认证信息、生产过程图片、产品加工视频,以及产品获奖情况等。通过二维码,还能直接进入江夏光明茶电子商城,购买到更多茶品。

    这样的智慧场景,在江夏区农村并不少见——金龙畜禽有限责任公司里,生猪住着恒温猪舍,重量、数量、健康状况实时监测;在湖北未来家园高科技农业股份有限公司,3900亩猕猴桃水肥一体化控制,智慧工厂里,一整套保鲜、检测、分级、包装体系进行精细品控……

    作为首批全国数字乡村试点区县,近年来,江夏区以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治理、智慧党建4大特色片区为重点,打造数字创新应用场景,带动全域数字乡村建设,结出累累硕果。

    乡村要振兴,数字来赋能。近年来,我国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农业按下发展“快进键”,数字乡村建设跑出“加速度”。

    在江苏南京数字大田里,自动灌溉系统、杀虫设备覆盖田头,农民只需要坐在家里点点手机,现代农业科技和大数据就能在田野里“碰撞”出火花;在“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60万亩蔬菜大棚变成一座座现代化的农业工厂,一台台机器人自如“行走”,“云端”种植使蔬菜产量提升了10%,商品果率提升了15%至20%,为农民增产增收拓宽了渠道。数字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智能化农机具、精准农业等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技术通过提供精确的土壤、气象数据,使得种植管理更高效,农作物品质得到提升,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竞争力。

    在销售方面,数字技术更是打破了地域限制,电商平台成为农产品销售的新渠道,农民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海外。此外,区块链技术的引入还确保了食品安全的可追溯性,消费者能够清晰了解产品的来源,增强了市场信任度。

    数字赋能还助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建成全域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与携程等平台深度合作,发展“线上+线下”智慧乡村游,融合5G三千兆、4K超高清等云网协同应用场景,将西岭雪山映雪湖、回望台、斜源、鹤鸣等多个点位美景“沉浸式”展现在观众眼前,让传统乡村文旅资源焕发新的生机。

    数字赋能

    乡村治理有“利”有“智”

    每天一上班,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下埠镇胡家村党总支书记胡家春总会第一时间打开数字乡村综合治理信息平台,了解村民活动状态,村庄的安全情况等。

    近年来,下埠镇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提升改造下埠镇综治中心,升级相关设备,整合“地网”“天网”“移动看家”“综合执法平台”等资源,接入监控探头1030个,AI云广播37套,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坚强保障。各村依托农村社会治理综合体同步开展数字化建设,基本实现了“云平台”监控全覆盖,在维护治安稳定、关爱留守老人等基层治理上发挥出了实效。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智慧村庄建设利用大数据分析,对村内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升了公共服务效率;而数字监控系统则有效保障了村民的财产安全,维护了社区秩序。

    乡村治理同样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撑。电子政务系统的建立,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办理各类事务,极大提升了行政效率和透明度。

    2023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百村观察”课题组对全国21省份121村1815户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调查发现,目前,全国所有省级单位都开发有统一的政务平台及相应的手机APP便民终端,这些平台和终端在乡村中的应用十分普遍。如重庆市的“渝快办”、广东省的“粤省事”、海南省的“码上办事”等,都是各地村民平时常用的APP。

    “政府开发的数字化办事平台很方便,要交哪些材料、操作步骤是什么全部一清二楚,只要看得懂提示就会操作。因为有了APP,我们能一次性处理村民的诉求,工作也更高效了。”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草坪镇先锋村村委会主任刘书平说。

    不仅村干部对数字化办事予以较高评价,村民们也表示数字化办事更加便捷。在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土型村,农民在家用智能手机打开微信,进入“安徽税务”小程序,找到“社保缴费”功能,在家就可以缴纳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费用。

    繁荣发展

    乡村优秀文化腾“云”驾“数”

    与北京一零一中学等35所名校共建互联网学校,推动100余名国家和省市级名师开设在线课堂惠及全县4万余名中小学生……随着乡村全面振兴插上“数字翅膀”,大邑县的教育文化资源更加丰厚。

    文化数字化乡村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也是助推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各地立足于现实,开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乡村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让乡村农民生活更富裕,乡村人文气息更浓厚。

    在大邑县,通过综合运用物联网、无人机、AI识别分析等技术,与“大联动·微治理”信息平台互通,不仅能实现对农村房屋、道路、河道、特色景观等公共生活空间的实时监测,还能实时采集26座A级以上旅游厕所数据,实现旅游厕所百度地图100%上线。大邑县建成首个《国家宝藏》线下数字体验馆,搭建数字博物馆,目前建川博物馆、安仁古镇、川王宫、赵子龙祠墓等7个历史文物古迹均实现线上720度全方位呈现。积极推进西岭山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展古村落数字化保护、网上村史馆打造,启动建设百年安仁古镇数字博物馆,并开发云旅游、云直播等体验产品,以“文化数字+”赋予乡村文旅更多动力引擎,进一步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

    用好云直播的还有大学生“新农人”。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华阳村,江苏大学的“拾遗亦识遗”实践团队成员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开展“助农直播”活动,将富有地域特色的阳湖水蜜桃、焦溪蜜梨等介绍给网友,并借此普及常州梨膏糖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打造常州乡村文化品牌。

    作为福建泉州市首批数字乡村试点村,水头镇埕边村探索集数字化、文化活动、全民阅读、非遗、学生之家的“农家书屋+”模式,实现农家书屋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融合共存。同时,埕边村积极推进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实现校园信息化建设,配置班班通系统及多媒体教学机器,优化师生教学环境,助力学校构建数字教育新生态。

    线下可使用的公共文化一体机、耳机森林听书机、有声书墙,包含电子图书20余万种、期刊3000种、名师讲座视频10万余集、古典音乐曲目10万余条的“掌上贵图数字农家书屋”小程序……不久前,贵州省思南县文家店镇红旗村“馆屋共建”数字农家书屋开放使用,一个新型阅读空间正式融入村民的生活。这也意味着,贵州“馆屋共建”数字农家书屋9个市州的试点建设已全部建成投用。

    “数字农家书屋试点建设工作,在原来农家书屋的基础上,配置了电子图书阅览机、阅读本、有声听书机及有声书墙。通过智能化、数字化建设,弥补传统农家书屋的短板,把种植养殖、医疗百科、电商致富等方面的海量数字阅读资源输送到大家的手机上。”文家店镇文化站站长张锋介绍说,数字图书馆让阅读资源的可获性和服务便利性得到了增强,广大农民群众有了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综合人民网、中工网、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等)

 

当前:B3版(2024年06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