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文化活动
吹奏箫笛。胡攀学 摄
手掌木偶戏表演。张国盛 摄
“这才是真正乘风破浪的姐姐!”……近日在阳江举行的2024年广东省龙舟锦标赛热闹非凡,一名皮肤黝黑的女舵手眼神坚毅、英姿飒爽,让观众们跟着热血沸腾,一片叫好。
舵手名叫陈柳妹,今年67岁,已经划了20多年龙舟,而她所在的东莞麻涌大步女子龙舟队平均年龄超过50岁。“我感觉龙舟很励志,一定要共同出发,共同去拼搏,少一个人都不行,令人有向上的那种激励。”领队杨晓华说。
在阳江举行的龙舟锦标赛只是全国多地各具特色的龙舟竞渡活动的一朵小小浪花。
旗鼓逐浪迎端午。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赛龙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全国多地均有分布且群众的参与度很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像赛龙舟一样,许多文化遗产真正活在百姓的日常和周边。
为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我国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了解瑰丽多彩的优秀文化遗产,珍视祖先的伟大创造,积极地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与端午节和谐相融
带来浓浓的文化味
2024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6月8日。两天后,就是端午节。两个同样具有浓厚“书卷气”的日子即将接踵而至,全国各地推出一系列文化和旅游活动,用多种方式营造文化味浓郁的节日氛围。
折粽叶、舀米、包粽子、扎绳……6月2日,在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澄潭街道梅渚古村,非遗传承人、村里的老人和孩子们聚在一起包粽子。老人们早早就将洗好的粽叶、糯米、红豆、棉绳摆放整齐,和孩子们分组配合,一会儿工夫,成堆的粽子便呈现在眼前。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笔下的民俗如今依然保留着。
一旁,丝丝竹篾在“新昌竹编”非遗传承人指尖穿梭,似小碗形状的香囊有了雏形,内置香料,挂上细绳,厚重心意在手作小物件里化作悠远崖柏香,用气味唤起回忆,散发着非遗魅力。
同在长三角地区,2024上海浦东新区的端午文旅活动开锣在即。一系列端午非遗活动将在三林塘老街铺展开来:在水上舞台,三林镇本土龙狮团队的创意舞龙《龙戏水》将亮相;在水岸边,形形色色的非遗摊位装点现场,刺绣、瓷刻、标布等非遗项目集结。往来市民游客不仅可以沉浸式感受节日魅力,还可以在市集特设的书场感受说书文化、欣赏古彩戏法表演。
顺长江而上,6月7日,主题为“中国端午 诗意宜昌”的2024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开幕。屈原故里端午祭将再现“穿越千年”的历史记忆,创新演绎“燃燎祭天、苞茅缩酒、乐舞迎神”等古楚祭祀仪式。
同步开展的第二届“宜昌端午文化月”系列活动将让各地游客沉浸式体验端午文化。在端午非遗市集,市民游客可一览传统美食、传统工艺、传统美术等非遗产品;在端午游园会,汉服巡游、龙舟体验、夜游等活动让人沉浸式感受节日氛围。其间,宜昌各旅游景区将推出赠艾叶、包粽子、射五毒、编五色缕等传统端午民俗体验活动。此外,还围绕屈原IP推出系列文创产品及文艺展演等。
端午当天举行的龙舟抢红夺标大赛还将首次邀请湖北秭归、黄石和湖南汨罗、江苏苏州四个端午节“申遗地”群众代表队参加。
探索更多“非遗+”
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一把锤、一块布,加上随处可见的花草,固色、定位、敲打,就可以把植物的自然形状、脉络纹理和色彩留在布上,这种取之自然、美化服饰的印染方式,就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植物拓染。
“我们将被明矾水浸泡过的植物取出擦干,在棉布袋上摆成自己喜欢的图案,再用小锤子不断敲击,直到看清植物的脉络纹理就好了。”6月1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菏泽主场活动启幕。活动现场,来自菏泽市非遗促进会的手作老师解传松一边讲解,一边展示如何挑选植物、布局、敲打等技巧。
动手体验非遗技艺,聆听非遗传承人讲解,逛非遗展览,赏文创产品,感受文物背后的历史底蕴……会场活动精彩纷呈,以展示、互动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让观众亲身体验非遗的魅力,展开了一段有趣有味的文化旅途。
植物拓染热情高涨,文物拓印区域也不遑多让。活动现场,老师向参加体验的人员详细介绍了传统传拓技艺后,家长和孩子们跟着拓印老师喷水、铺纸、捶拓、上墨,在亲自制作拓印的过程中,树立文物保护意识,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2024年,是我国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据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胡雁介绍,为集中宣传展示我国20年来的非遗保护成果,提高全社会的非遗保护意识,深化非遗保护理念,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定为“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展示重点活动有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云游非遗·影像展、“非遗里的美好生活”摄影作品征集展示活动等。
文旅部将支持国家图书馆等200余家公共图书馆举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等相关活动。
各地还将举办“非遗购物节”,结合本地区文化和旅游促消费活动,聚焦培育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推动文旅消费恢复和高质量发展。如,河南非遗联动全省17个省辖市,以非遗工坊、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中华老字号为重点,线上线下结合开展主题集市、互动体验等活动,举办“非遗购物节”。
江苏举办“匠心铸华章 非遗颂祖国”主题作品展,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来非遗保护成果;辽宁依托云上非遗馆平台开辟“非遗云展览”专题,在锦州非遗传承基地开展非遗沉浸式体验活动;浙江非遗馆“非遗之夜”主题市集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一直持续至6月底。
据初步统计,各省(区、市)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将举办12614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其中线下活动9642项。
数字科技赋能
文物事业创新发展成果
共创共享
6月3日,“壁画保护与传承——法海寺壁画的教育功能与价值传播”论坛活动在北京法海寺(北京法海寺博物馆)举办。论坛发布倡议书,号召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古代壁画保护工作,传承历史文脉。倡议书提出,要通过科技赋能文物保护:倡导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如数字化保存、环境监测系统等,提高文物保护的科学性和精确度,实现预防性保护与精准修复,不断探索文物保护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同时,文物单位要充分利用各自壁画资源、特点与文化,与国内外学术机构、高等院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形成涵盖研究、教学、实践的完整链条,推动壁画保护理论与实践的双轮驱动,提升社会对壁画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全民保护意识。
“推动博物馆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超期服役设备,迭代升级珍贵文物无酸纸囊匣等包装设施、文物密集储存柜、恒温低反玻璃展柜等。推动中央空调、恒温恒湿设备等更新改造,推广应用能效二级及以上的节能设备。”近日,浙江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等5部门印发《浙江省推动文化和旅游领域设备更新行动方案》,提出2024年,力争促进文旅领域设备投资项目150个;力争到2027年,引导推动文化和旅游领域更新一批设施设备,推动浙江文旅产品提档升级、文旅业态丰富多元。到2027年,培育省级以上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20个,全省旅游景区场景创新率达到60%。推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重点科研基地及联合工作站、重点考古机构等单位,对展陈展示设施设备、大型实验室设备、考古方舱、现场平台等进行更新升级。
据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全国文博单位将组织开展相关活动7300余项,其中文物惠民服务3400余项。各地将“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主题与地域特色充分结合,关注宣教育人,突出惠民利民,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全民共享。
主场城市活动将于6月8日在辽宁省沈阳市举办,届时将公布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遴选推介名单、第六届“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推介名单、2024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项目名单。(综合《羊城晚报》、光明网、央广网、《北京青年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