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治”激发城乡治理内生动力
——陕西武功县持续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工作
◎ 田亦宁

 

    近年来,陕西省武功县始终坚持将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积极探索德治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在典型引领、移风易俗、文明创建等方面协同发力,用良好的道德风尚浸润乡风文明,以良好的社会风气激发城乡治理内生动力。

    聚焦先进典型,为基层治理聚力

    王小红是武功县大庄镇桥寨村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身材瘦弱,虽年近古稀,但村民却说她有山一般的脊梁,有海一般的胸怀。作为大嫂,她10年如一日照顾偏瘫的弟弟毫无怨言,对侄子也是如亲儿子一般照顾。在武功县,像王小红这样平凡而善良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立起标杆,引导着更多的人向他们看齐。

    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武功县始终把选树典型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持续深化“德润武功”道德教育实践,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挖掘、培树活动。按照“宣传先行+教育引导+典型带动”模式,组织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组成宣讲团,到文明单位、企业、学校、村(社区)宣讲先进事迹,带头参与基层治理,引导群众向上向善、见贤思齐。近两年来,累计选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各类先进典型184名,其中1人获“陕西好人”荣誉称号,2人荣获“咸阳好人”荣誉称号。同时积极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童心向党”等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深入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金种子”工程,广泛开展“新时代好少年”评选宣传活动,涌现出省市县各级新时代好少年共29名。

    聚焦移风易俗,为乡村治理立规

    武功镇聂村现有村民461户1687人,30年来,聂村围绕文明乡风建设,扎实推进移风易俗,不断强化道德教育,通过开展“八个一”活动,全村呈现出治安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风气,治理模式得到了省市县领导的充分肯定。2023年9月,聂村被评为第三批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村。

    近年来,武功县将移风易俗作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抓手,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力量。先后制定印发《武功县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实施方案》等文件,完善县、镇、村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全县183个行政村、9个社区居委会建立完善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坚持把抵制高价彩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同时,县委文明办将各级典型人物编入各村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积极组织开展“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发放倡议书、签订承诺书、送文化下乡等形式,将文明新风送到群众身边,让广大群众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转变观念。

    聚焦文明创建,深化共治共享

    走进武功县长宁镇寨大村王晓博家中,窗明几净,盆栽生机勃勃,物品摆放整齐有序。王晓博家是一个温馨幸福的4口之家,平时乐于助人,与邻里相处融洽。同时,他还主动参与村集体活动,积极支持和配合村里有关工作。2023年度,经过群众自评、村民互评、村“两委”推选、镇党委审批等程序,王晓博一家荣获“十星级文明户”称号。得到这个荣誉,王晓博特别高兴,并表示今后更要当好表率,做兴业致富的带头人、勤俭节约的践行者、环保卫生的示范者,带动更多的家庭争创星级文明户。截至目前,全县共有16500余户家庭完成“星级牌”挂牌工作,挂牌率达到18%,初步形成了以“星”为荣、创“星”争“星”的良好氛围。在文明村镇创评中,规范订立村规民约,引导农村移风易俗,厚植文明乡风。县委文明办印发《武功县各级文明单位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结对共建的工作意见》,全县85个各级文明单位和192个村(社区)实现了结对共建,千余名机关干部深入村(小区)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进一步夯实了基层基础,社区治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此外,该县还坚持将文明创建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相结合,开展了城市道路文明畅通提升行动,发起文明交通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开展文明交通劝导等活动;组织开展“文明商户”评选,沿街商户积极落实门前“四自一包”责任;在居民集中区规划爱心摊位5处,实行流动摊位与停车错时管理方式,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活;修缮临时性公益停车场2个,可容纳400余辆车辆同时停放,解决了群众停车难的问题;设置“好人一条街”“爱国主义教育”中国梦,“健康教育”等主题街区,以群众看得见的身边事例让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

 

当前:3版(2024年06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