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乡村处处美 幸福生活成色足
——青海德令哈市扎实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
◎ 德令宣

 

    近年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聚焦“村容村貌整洁、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结构合理、生活文明幸福”总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环境卫生整治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保障,以提升治理水平为突破口,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的工作思路,把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立足实际,科学谋划,扎实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

    优布局,科学编制乡村规划。按照“一村一规划、一村一风格、一村一特色”原则,在深入村社实地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注重保留乡村风貌、彰显乡土气息,并结合村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民风民俗等资源优势,科学编制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确保村庄建设规范化、标准化。同时,结合“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以实用为导向,依托各村庄布局,扎实推进全市42个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精心谋篇布局,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建设各具特色的村庄风貌,推动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

    补短板,持续完善乡村设施。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州项目资金支持,不断推动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投入资金7244万元,先后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乡镇污水管网建设、农牧区道路提升改造、人畜饮水工程等项目,全市村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同时,积极开展清洁能源替代项目建设,按照“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原则,累计投入资金9853.2万元,实施能效提升改造项目。截至目前,已完成能效提升改造任务36万平方米,“煤改气”“煤改电”3186户,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环保工作双赢。

    抓整治,稳步提升乡村颜值。结合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城乡环境卫生清洁行动等工作,将项目建设、产业发展与环境卫生整治相结合,把农村改厕、污水治理、环境提升、文明庭院创建相结合,形成有制度、有标准、有任务、有措施、有队伍的管护长效机制,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延伸。截至目前,累计改造农村公厕4360座,全市农村牧区常住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84%。健全完善农牧区环境卫生管理机制,为全市42个村选聘保洁员161名,配置垃圾桶9700个、各类卫生清洁车辆200余辆,3个建制镇污水处理站及配套管网工程建成并投运。按照因地制宜、点面结合的方式,依据环境卫生整治“六个专项行动”,实施村庄干渠改造工程及村庄美化、绿化、亮化提升工程,实现由突击到长效、由治标到治本、由治乱到提质,促进农牧区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有力推动农牧区人居环境由达标向提升、由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的转变。

    促发展,夯实乡村产业基础。坚持把抓好产业发展作为推动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提质增效的根本保障,制定《德令哈市镇域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科学确定各乡镇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推动要素资源合理配置,避免无序竞争、重复建设和同质化发展。大力实施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狠抓牛羊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项目,以“村村联建、村企联建”等方式做好“土特产”三篇文章,培优生产基地,育强经营主体,擦亮特色品牌,先后打造了红光村田园综合体、金源村花卉种植等一批特色产业,9个村纳入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全市42个村共实现村集体经济总收益1445万元,增长6.5%,村均收益34.4万元。

    强治理,不断激活乡村活力。坚持把强化基层治理作为推动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提质增效的关键,结合平安青海建设“十个一”工作要求,整合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信访接待中心、诉讼服务中心、法律援助中心资源,构建市、乡、村三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形成上下贯通、配合联动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体系,矛盾化解率达98%。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认真落实“三级书记抓信访”、领导下访接访、首办责任制度,扎实开展信访案件化解,26件历史遗留信访案件得到妥善解决。健全完善“积分制超市”管理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积分制”在基层治理工作中的杠杆作用,引导居民群众主动参与治理,让群众从乡村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以小积分“兑”出治理加速度。

 

当前:A4版(2024年06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