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元市苍溪县探索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新路径
近年来,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围绕“心海护航 共育童心”心育理念,积极构建“‘ 安心’防线+‘ 智心’力量+‘齐心 ’协作”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探索护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新路径。
构筑“安心”防线
搭建心理监测体系
建立县—校—班三级预警网络。县、校、班均成立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领导小组,建立心理健康筛查和早期干预机制,从下到上及时预防、发现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异常问题,形成完备的教育—筛查—预警—干预—转介—报告网络。
落实心理筛查“普遍查、重点查、日常查”三条线并行。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测,建立“123”高危学生筛查制度。“1”即一人一档,“2”即每年2次普查与筛查,“3”即三级干预或转介。重点筛查困境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班主任和心理委员日常监查,尤其把握重大考试前后等时间节点。
实行心理危机预警“三报告”制度。普查中严重、高危心理危机的学生,动态监测中发现有伤人、自伤倾向或行为的学生,需休学居家治疗的学生,三类学生均须报告个人心理档案、后续追踪方案至教育督导站、县教育局。对于中小学学生筛查确定的有抑郁倾向、焦虑倾向、自残行为或倾向等严重、高危心理危机学生,县、校、班均“一生一案”建立详实的档案与干预方案,开展心理疏导。
强化“智心”力量
整合心理专家资源
以“一室两中心”为枢纽,“筑巢引凤”搭平台。制定“心理辅导室建设三年计划”,整合“阳光工作室”建立心理咨询室95间、学生心理社团12个,91所学校均配齐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成功创建省、市级心理健康特色学校2所。在苍溪中学、思源实验学校建成未成年人心理成长指导中心,引进心理健康教育硕士、本科生7人。31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和58所“留守学生之家”“留守儿童驿站”靠前为留守儿童、特殊儿童群体提供心理健康测评、咨询辅导服务。
以“专兼”结合,“厉兵秣马”强师资。将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者、教研员、教师等专职教师和班主任、科任教师、后勤人员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全员纳入市、县(区)、校级培训。开展专题培训、名校职业资格培训、省级网上培训、送培到校25期,2000余人次,切实提升教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识别能力和应对处置能力。
以“阳光工作室”为依托,“人才共享”统资源。整合全县心理名师资源,9个片区均有“阳光工作室”的名师指导,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讨、送培到区(校)活动。片区“阳光工作室”名师成员到校指导,累计帮助学校疏导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20余人。
深化“齐心”协作
形成心理聚合力量
深化家校“全阶段”联通。采取“集体情况开会报,个体情况对点报”的形式,班主任及时反馈家长心理筛查结果,提出亲子沟通建议、干预方案或转介方案。建设“留守儿童亲情室”,可以与家长免费电话或视频,同时开展“临时家长监护活动”“家长网上学堂”“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20余场次。优化居家治疗制度,对于休学治疗的学生,学校持续追踪并提供送教上门、康复复学服务。
优化部门“多方面”联动。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会商机制,每年定期召开2次联席工作会,开辟医校转介“绿色通道”,合力处置心理危机事件。
集聚能人“多层次”联结。苍溪县13所学校聘请6名非遗传承人为校外辅导员,选拔乡贤、“五老”等人员成立6支宣讲队伍,以红军文化、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常态开展“一读二讲三知晓”“国学知识讲堂”“民俗文化探访研学”等文体活动,编印唤马剪纸、漓江高跷等5本非遗乡土教材,推出威风锣鼓等10类民俗鉴赏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以文清心”“以美润心”“以体强心”,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