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奏文明曲 共创幸福城
——辽宁盘山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综述
◎ 盘山文

 

    近年来,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积极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坚持“全面全域全员全程”原则和“为民惠民靠民”理念,全力争创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全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幅内外兼修、颜值靓丽、品位提升的美丽画卷正在盘山大地徐徐铺展。

    条块结合  精准落子

    在盘山县委、县政府,县领导人手一份争创文明城市分担区、社区、交通路口及志愿者分布图,每位负责人的名字嵌入网格。盘山县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有了这张图,每个区块如发现问题,可按图索骥,迅速找到责任人,采取应急反应,效果一目了然。

    城市管理犹如棋盘,讲究谋篇布局,精准落子。

    盘山县实行“1+12+12”的争创迎检工作机制,即成立1个迎检工作指挥部,下设交通秩序、市场管理、市容秩序、基础设施、档案资料、视频监控、问卷调查、公益广告、小区治理、公共文化和卫生教育、省级以上文明村镇、联合督导12个迎检工作小组,组织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对12个城市社区牵头包保,县人大、县政协发挥监督指导作用,对创建重点环节和工作专项包保。迎检工作小组和包保区块的工作内容涵盖争创点位、检测标准和视频监控、问卷调查等重点工作,行业管理和区块包保做到条块结合,争创迎检实现责任到人、任务到岗。

    在此基础上,盘山县还对城区已经划分的19个“分担区”包保制度进行优化调整,增强包保和推进力量,构建了层层递进的包保工作机制,即由“分担区”内的社区包保领导作为牵头包保领导,参与“分担区”包保的人大、政协领导作为配合包保领导,各县直单位干部职工和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全部下沉到包保区块,做到在一线发现问题,第一时间现场解决问题,构建了双重领导、多级保障和城乡共创、上下同创、部门联创的争创工作格局。

    盘山县紧盯问题和短板,抓紧整改,查找的问题第一时间组织责任单位现场研究、现场解决,坚持问题整改不过夜。对无法立即解决的问题,建立工作台账,以3天为工作整改时限,定期回头看和督办。通过全域全方位同频共振,追求各链条协调、紧密衔接,盘山县正不断推动争创工作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常态长效  为民惠民

    在盘山县御湖国际小区,每到傍晚,下班后返回小区的电动车主们纷纷来到小区的充电桩车棚充电,他们感慨地说:“这是创建给我们带来的实惠,现在充电就在家门口,既安全又方便!”

    盘山县城的电动车数量庞大。此前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家附近充电桩不多,有的居民干脆从家里拉线充电,带来很大安全隐患。在创建过程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盘山县协调相关各方在25个小区内新建102个充电桩车棚,解决了这一难题。

    注重“面子”,更注重“里子”,盘山县秉持“为民惠民靠民”的创建理念,拉高标杆,建立实施“五个常态化”,确保创建常态长效。

    坚持改善城乡环境常态化,盘山县扎实推进县城环境卫生清理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大日常管控力度,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精准优化城市治理常态化,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强化“门前四包”,规范占道经营,推进车辆洁净行动,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实施精致环卫,升级市政设施,维护交通秩序,通过标本兼治打通城市管理堵点,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广告提档升级,居住环境改善,交通畅行无阻。全力提升市民素质常态化,深入开展“做文明有礼盘山人”主题系列宣传活动,教育引导群众自觉践行文明行为、养成文明习惯。开展干部群众创建常态化,压实“分担区”包保责任机制,对督导检查发现的问题要全部整改到位并举一反三,确保动态清零。精神文明融合发展常态化,在城乡持续推动文明创建,力促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走在省市前列。

    城乡融合  缩小差异

    4月份以来,全国文明村镇——盘山县太平街道新村村里的大棚再次迎来采摘季,连日来从城里开车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村民王洪仁说:“现在每个周末城里人都到我们这儿旅游、采摘,光这一项,我每个棚能多收入1万元左右。”

    像新村村这样的美丽乡村在盘山县不是孤例。近年来盘山县以争创全国县级文明城市为目标,加大乡村建设力度,实现黑色路面“屯屯通”,自来水、天然气户户通,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要求,盘山县出台实施方案,积极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机制,确定了4个镇、11个村为首批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创建示范镇、示范村,以模范标杆引领带动整体优化提升。

    在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中,盘山县一体推进文明创建,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抓,县级领导包干,责任单位和镇街村一体推进,推动城乡文明风尚和文明程度同步推进。

    以文明赋能乡村振兴,盘山县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垃圾收运体系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94%,累计创建省级美丽宜居村124个。促进公共文化资源下沉,投入1.2亿元建成世界上首个农产品特产博物馆,所有行政村均建成10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广场,构建形成了15分钟文化活动圈。推动城市资源向农村流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在全省领先,投资5.28亿元的水美乡村工程实现了城乡水系“四横一纵”格局,完善了县镇村三级医疗体系建设,实现“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共同提高”。

 

当前:A3版(2024年06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