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第20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徐厚军
从业十余载,徐厚军怀揣一颗赤诚之心,始终扎根轧钢操作一线,在专业领域精耕细研、精益求精,从职场小白到行家里手,练就了一身绝技,填补了国内外市场的空白,也使他成为新一代电工钢轧制领域技能创新领军人物。
他先后获得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高级技术能手、第20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首都市民学习之星、北京青年榜样、第二届首钢工匠、“2022北京榜样”年榜人物等荣誉称号。
用恒心练绝技
1987年6月出生的徐厚军于2010年从北京科技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后,成为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首钢智新迁09电磁材料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历经十余载的成长,现已成长为首钢智新电磁二十辊轧机主操。
十余年间,徐厚军用青春厚植工匠精神,始终扎根一线,专注轧钢操作。为了获取更为先进的技术,每一个日日夜夜里,徐厚军反复试验,每一道工序、每一步操作,都要问个为什么。他主动参与建设世界首创面向新能源汽车用电工钢专业化生产线,坚持自主创新,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攻克技术难题,突破设计极限,轧制出国内第一卷新能源汽车高端用钢,第一卷0.15毫米、0.1毫米超薄高硅电工钢,第一卷470兆帕高强度无取向电工钢等多个极限规格产品,实现20多个高端品种一次试制成功;攻克高硅电工钢稳定轧制难题,助力多项电工钢产品全球首发,填补了国内外市场空白。
徐厚军主动作为,参与完成取向电工钢板形控制研究,将自己总结的板形控制策略应用于实际,通过几十轮、几百卷电工钢生产的反复试验,逐步实现了取向硅钢板形控制稳定性,使首钢高磁感取向电工钢板形质量显著提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主动攻关“提升电工钢尺寸精度”项目,使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的横向厚差由7.4微米提高到5.1微米的水平,成品同板差≤7微米的比例达到92.1%,成品同板差≤5微米比例达到59.65%,领先于同类制造企业,部分高端产品如无人机等指标达到新日铁3微米以内的同等控制水平,首钢无取向电工钢尺寸精度迈进世界先进行列,此重大技术成果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徐厚军创新思路,完成一系列尖端产品试制。通过数项技术革新,成功轧制出硅含量高、脆性大的超薄无取向硅钢0.10毫米、0.15毫米产品,成功轧制超薄规格0.18毫米、0.15毫米取向电工钢产品,完美解决超薄取向硅钢轧制跑偏,轧制后可视浪形缺陷等问题,突破同类型可逆轧机的设计极限。
用匠心求创新
徐厚军深耕一线,扎根基层岗位,始终秉承对工作负责、对技术负责的原则,从零起步,在二十辊轧机主操岗位从事高磁感取向硅钢、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的轧制和优化轧制工艺、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工作,以“建设成为世界电工钢示范工厂”为己任,以“忠诚负责,激情创业”为动力,致力于高硅产品冷轧轧制技术及操作技能的提升,为首钢电工钢从追随到引领作出了突出贡献。
徐厚军在新产品生产中坚持自主创新,先后参与20多个电工钢品种的试制,掌握一套完整的电工钢产品试制方法,应用此方法实现多个高端品种一次试制成功,其中两款无取向电工钢产品全球首发,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努力掌握核心技术,累计申请专利6项,授权3项,技术秘密4项;总结提炼轧制操作法4篇,作为主要参与者开展的技术攻关,获首钢科技一等奖3项,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
徐厚军敢于挑战,突破轧制技术瓶颈。为实现最高端新能源无取向产品的生产,徐厚军通过研究变形温度、轧制板形与轧制稳定性的关系,得到最佳轧制温度与最佳板形的匹配,实现了高脆性、高断带率、低成材率、低效率、轧制板形控制难度极大的产品批量稳定轧制;在不断尝试中总结分析、对比、优化,在轧制过程中合理分配压下,以及改善润滑乳化液的温度、比例、流量等,找到最佳参数和控制值,产品的机时产量从4.0吨每小时提高到6.5吨每小时,保证了高端用户对产品的绿色低碳需求,年创造效益2000万元以上。
用耐心传技能
作为创新工作室领衔人,他主动承担技艺传承工作,组建团队、培养人才,将自己绝技、绝活的精髓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同事。
徐厚军追求极致,实现高硅产品稳定生产。他主动摸索、提炼、验证,通过优化轧制规范、轧制力自学习精度、板形控制方式等方法,在卷取及轧制技术上取得突破创新,使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的断带率由4.7%降低到1.0%以内,实现了稳定轧制,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综合成材率提高0.26%,年创造效益80万元以上。根据轧制要点编写出适应高硅产品轧制的操作法应用生产和职工培训,大幅缩短了新职工操作技能培养的周期。
多年来,徐厚军淬炼匠心,主动推广优秀轧制技术,其负责组建的8020青年创新工作站,是北京“十百千万”双创能力培育工程,也是首批被共青团北京市委授牌的创新工作站之一。工作站致力于研究二十辊轧机行业前沿性、关键技术,每年确立4个创新课题进行攻关,共形成了12项攻关成果。工作室近年来为首钢培养了20名轧机后备主操,5名成员晋升首席技师,6名晋升高级技师,7人晋升技师,12人晋升轧制工程师,成为岗位的技术能手和技术骨干,壮大了人才队伍,提升了人才的凝聚力。
“企业的发展,需要依靠生生不息的创业者,一代代传承、一代代耕耘。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一直是企业的头等大事。作为党员,一项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带头攻坚克难,带动更多的人成长起来。”徐厚军说。
徐厚军忘我奉献,树立更高标准,坚持更高追求,主动担当作为,勇于和国内外先进水平竞技,用岗位创新诠释最美丽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