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李致
◎ 冯俊龙

 

    人和人的相遇讲究缘分,人和人的相知却有许多渠道,比如通过文字。从字里行间了解一个人,也许更加深刻、全面、独到。我和李致的认识,是从先读他的文章,到与他相见,再到读他的书,一步步熟悉起来。

    今年年初开始,我陆陆续续拜读了李致十多篇文章。这是李致回忆他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历史人物接触,以及他怀念亲人的往事随笔。从这些文章里,我感受到李致为人的踏实、为文的平实,感受到一位九旬老人对人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李致是巴金(李尧棠)的侄子。巴金的《家》《春》《秋》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与一代文豪亲密接触的李致,到底是怎样的人?

    带着疑问,在一个暮春的下午,我终于见到了李致。房间里,李致端坐在椅子上。直立的白发、慈祥的笑容,眼前的李致和我以前所见的照片没有什么差别。

    “欢迎欢迎,我的腿不大方便,就不站起来了。”李致满脸歉意,伸出手来握住我的手,叫着我的名字。他热情地说:“请坐请坐,就挨着我坐,好说话。”李致的手宽大而温暖。他戴着眼镜,微笑看着我,我先前的紧张不翼而飞,仿佛是坐在家族长辈面前接受教诲的后辈。

    “我今天要送你三本书。”寒暄过后,李致边说边去拿放在书旁边的笔。我赶紧拿过书来,请他在扉页上签名。

    “你要多读巴老的《随想录》,它对你们年轻人会有很大帮助。”李致逐一在送我的三本书《四爸巴金》《昔日足迹》《铭记在心》上认真签完名,严肃地对我说。我急忙答应。但我真没有读过《随想录》,心里想,先读完眼前这三本书,应该就对巴金及他的家族有个大概的了解了吧。

    李致的文章《捐寒衣》,写他还在读小学时,节约零花钱,甚至宁肯中午饿肚子,也要把钱捐献出来给前线的抗日将士做棉衣。

    我们的话题又转到李致年轻时在重庆革命的那段经历。

    我后来从李致的《昔日足迹》中,大概了解到他的生平。这些篇幅不长,情真意切的文章,勾勒了李致从出生到成长,从个人到家族,从家庭到事业的轮廓。《昔日足迹》可以算是李致的个人传记。无论身份怎么变化,他都始终保持着一颗向上、向善的心。

    我希望探寻一个家族对一个人究竟有怎样的影响。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以他的家族为背景创作出来的,但现实中的李氏家族是怎样的呢?

    “巴老对我的影响至关重要。”李致语调轻缓却坚定。《四爸巴金》是李致给巴老用文字立在世间的一座碑,记录了李致和巴金的亲情故事。看完这本书,我想,一个家族中的灵魂人物是何等重要,这个人将决定性地影响一个家族的性格,而不同的性格造就不同的命运。

    《铭记在心》是李致献给他人生路上难忘的人的永恒纪念,李致感激关心帮助他的所有人。时隔多年,他依然记得第一次出远门时,在重庆新华书店遇到特务,受到进步店员好心提醒的那些细节;他永远怀念那些在他人生道路上遇见的好人、给他温暖和爱的亲人,以及在工作上给他关心帮助的同事。

    李致虽然年事已高,视力下降,但思维敏捷,说话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李致遵循巴老教诲“说话要说真话,做人得做好人”,努力向优秀的人学习。在他的作品中,他对每个人、每件事的回忆和记叙,都保持着本真,决不矫饰遮掩,所以李致的作品,可以当成他的个人传记来读,更可作为史料研究之用。

    李致尊师爱友、情深义重,为文真诚、朴实,不无病呻吟、不故弄玄虚,为人亦是如此。我虽然和李致年龄相差接近50年,和他也认识不久,但通过他的文字,我已对他有了更多了解,或者可以说通过文字已经和他相知。

当前:B3版(2024年06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