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测试不该成招聘“硬杠杠”
◎ 杨朝清

 

    “3轮面试都过了,最后卡在了性格测试”“刚做完测试,被通知与意向岗位要求不符,可这是我做梦都想去的公司”“测试结果显示我缺乏进取心和抗压能力,我觉得不准”……据媒体报道,当前,各地校园招聘正在火热进行,很多企业在招聘中除了设置笔试、面试,还要求求职者做性格测试,不少人因性格测试结果不合格,错失心仪的岗位。

    企业通过笔试、面试、性格测试等环节,来打破求职者与招聘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意在筛选出契合自身用人需求和标准的求职者。在部分企业看来,笔试可以依靠死记硬背,而面试,有的求职者善于伪装,善于进行印象管理,从而导致笔试、面试的筛选功能下降。为了更加全面、精准地识别求职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求职者心理状况和精神状态的性格测试,便成为不少企业招聘员工时的“标配”环节。

    事实上,当性格测试成为“硬杠杠”,一些求职者明明过了“五关”斩了“六将”,却在性格测试面前遭遇“滑铁卢”,这未必公平和科学。

    所谓的“性格测试”,大多依据一系列的量表来完成,科学性难以做到百分之百,有些量表的专业程度不够高,测试结果难免会失真、失准。而且,一个人的心理状况和精神状态具有一定的起伏和变化,一时的测试结果并不代表永远是这样。从这个角度说,性格测试的结果可以参考,却没必要过度依赖。

    据报道,为应对性格测试成为招聘“硬杠杠”,一些“聪明”的求职者学会了隐藏真实的自己,伪装出企业需要的心理形象,有意朝着有利于通过测试的方向回答问题;还有商家专门兜售相关辅导课程,为求职者传授应对性格测试的“窍门”,“量身定制”能迎合企业招聘需要的“性格特征”。善于钻空子的人,往往能千方百计地让制度初衷落空,性格测试反倒成为“聪明人”脱颖而出的利器,对企业招聘并不利。

    就业关系民生。性格测试不该成招聘“硬杠杠”,可适度运用,却不能依赖。要衡量一个求职者是否适合某个岗位,必须参考多个角度,从而得出一个相对客观、可靠的评价。性格测试成招聘“硬杠杠”若得不到纠偏,不仅不利于求职者人岗匹配、人尽其才,对用人单位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当前:3版(2024年06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