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发力同守护 筑牢未成年人防诈“安全墙”

 

    暑期来临,上网课、看直播、玩游戏……越来越多的孩子对手机和电脑爱不释手,诚然,网络给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多便捷和快乐,但思想单纯、社会经验不足的未成年人也容易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工具人”。针对未成年人诈骗案件频发,电信网络诈骗花样层出不穷,筑牢未成年人防诈“安全墙”已迫在眉睫。

    现 状

    电信网络诈骗花样层出不穷

    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多样,迷惑性强、危害性大,让人防不胜防。未成年人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和收入来源,容易被诈骗犯罪分子引诱、蛊惑而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帮凶,防诈骗安全教育至关重要。

    今年,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思聪街道的小王(未成年)在使用QQ时收到一条私聊,对方称自己是某公安机关办案民警,小王涉嫌盗用明星的QQ,涉嫌违法。起初小王并未相信,但对方出示了伪造的“警官证”,小王出于害怕且识骗能力较差,共计被骗2万余元。据茶陵县公安局统计,今年以来,该县未成年人被骗案例就有30余起。

    游戏和视频平台也是重灾区。5月30日,钟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添加了一名陌生QQ好友,被对方以出售游戏皮肤为由,骗走钟某父亲微信上的31173.6元人民币。据调查,隐藏在各平台的不法分子往往以低价购物、充值返利等方式诱导未成年人进行小额转账,后谎称因为未成年人的不当操作需要进一步转账,从而诱骗未成年人使用家长手机进行大额转账,完成诈骗过程。

    除了游戏和主流软件,近段时间以来,多地公安机关发出紧急提醒:“纸飞机”“蝙蝠”“事密达”等非主流社交软件出现在一些未成年人的智能手机中,电诈分子多用此类软件大肆诱导未成年人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的帮助犯罪,危害极大。

    来自安徽宿州的高二学生小杨最近下载了一款非主流社交软件,其社交广场版块有信息称,“可以轻松日赚数百元”,操作过程中,小杨发现不对劲便赶紧停了下来,“和平时我们听到的诈骗手段很像”。小杨后来得知,班上有同学在该软件上玩过一两次“爆点游戏”,被骗了几百元。另一款社交软件宣称“无人直播轻松赚钱”,对方称“借用你的账号直播,你到点拿钱就可以”,但直播内容多与电信诈骗有关,比如给电诈分子引流甚至直接实施电诈行为。除了涉嫌欺诈、诈骗外,调查发现,一些非主流社交软件还存在“色情引诱+裸聊敲诈”信息。

    此外,诈骗分子还会通过蝇头小利诱惑未成年人出租、出售、出借电话卡、银行卡或参与吸粉引流、架设“手机口”等,为诈骗分子实施犯罪提供便利,导致一些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沦为犯罪分子的“工具人”。

    探 索

    提高未成年人防诈“免疫力”

    当下,电信网络诈骗瞄准未成年人,诱导未成年人沦为电诈“工具人”,各地积极探索,扎实宣传举措,提高未成年人防诈“免疫力”。

    为全面提升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6月13日,陕西省宁强县公安局组织民警深入辖区学校开展以“共建网络安全 共享网络文明”为主题的网络安全宣讲活动。活动中,民警运用生动鲜活的真实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网游诈骗、刷单返利、网络贷款、冒充公检法”等常见诈骗手法,帮助学生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技能水平。

    除了宣传进学校,与媒体平台合作也是提升宣传效果的好办法。近日,辽宁省本溪市明山区人民检察院“明明未检”团队走进本溪电视台“法治本溪”栏目演播间,与主持人共话未成年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话题。活动中,“明明未检”团队的检察官们通过电视节目面向广大观众与主持人畅聊了“什么是电信网络诈骗”“电信网络诈骗的特征包括哪些”“诈骗分子针对未成年人常利用什么样的诈骗手段实施犯罪”以及“家长怎样帮助孩子规避电信网络诈骗风险”等内容,为未成年人送上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反诈宝典”。

    此外,让学生们走进法院也不失为一种更加生动的宣传手法。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人民法院、牡丹江市东安区人民法院邀请中小学师生走进法庭旁听帮信犯罪案件庭审。庭审后,法官围绕庭审案例与现场同学展开互动,详细解答如何识别、预防电信诈骗犯罪问题,告诫同学们切莫贪图小利成为诈骗犯罪的“工具人”。据悉,截至目前,哈尔滨、双鸭山、黑河等地法院围绕反诈宣传,组织观摩庭审活动、模拟庭审等活动50余次,充分发挥典型案件的警示教育作用,以最直观的形式警示同学们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警惕并有效应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合 力

    织密未成年人防诈“保护网”

    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齐发力、同守护。

    除了做好学生的宣传工作,家庭教育也不可缺位。“明明未检”团队的检察官们通过电视节目,真挚告诫家长,父母应把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一部分,教育、引导孩子养成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同时以身作则,增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意识。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与孩子平等交流,养成与孩子一起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同时,不只未成年人需要提高防诈“免疫力”,教师、家长也同样需要。黑龙江省九三人民法院联合嫩江市教育局共同开展法律知识线上培训会,邀请家庭教育宣讲师与三名法官共同为辖区15所中小学教师职工及学生家长宣讲法律知识,重点讲授《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主要内容,引导教师、家长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教育,督促保管好手机、银行卡支付密码,帮助未成年人远离电信诈骗等网络违法犯罪。

    值得一提的是,造成未成年人频频被骗的另一大原因,是部分软件仍对未成年人“不设防”,未实名认证也可“畅通无阻”。在手机应用商店,一些非主流社交软件都在显著位置标注年龄界限,比如“16+”“18+”等,但下载和登录这些只需一个手机号即可,没有任何身份识别环节,身份信息也可以随意填写,个别软件甚至还能以游客身份登录。

    多位业内人士提出建议,在用户没有使用身份证登录的情况下,可默认开启青少年模式。

    “社交软件都应落实实名认证。”关注互联网法治研究的内蒙古大学法学院讲师李东方介绍,《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中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为互联网用户提供信息发布、即时通信等服务的,应当对申请注册相关账号信息的用户进行基于移动电话号码、身份证件号码或者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方式的真实身份信息认证。用户不提供真实身份信息,或者冒用组织机构、他人身份信息进行虚假注册的,不得为其提供相关服务。李东方指出,手机应用程序有违法违规信息,如虚假信息,诱导未成年人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等信息,就应该按照网络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进行处理。

    (综合《法治日报》、黑龙江法院网等)

当前:1版(2024年06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