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同学存在这样的误解,以为写不出文章是因为肚里没词。其实,肚里没词的原因是心中无物,心中无物的原因是不会观察。须知,观察生活才是写作的源泉。因此,写作文应从观察开始。那么,怎样才能学会观察呢?本文拟从中学语文课文中汲取一些观察的营养。
观察要抓住特征。特征是事物的本质所在,也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时要努力发现这与众不同的一点。如茅以升在《中国石拱桥》一文中是这样描写卢沟桥的石栏石柱的:“这些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作者正是认真观察所写之物,抓住了“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的特征,从而借描述外形,力透内在神韵,赋之于生命、情感,赞美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于艺术价值之中。
观察要有顺序。即要确立观察的位置,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观察。常用的观察顺序分为四种:一是按空间转换的顺序,取一个观察位置,或从远到近,或从上到下,有时也可变化观察的角度,如仰瞻俯视、远望近看等;二是按逻辑顺序,如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等;三是按时间顺序;四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为了展现生机盎然的景象、万类竞霜天的活力,写了许多景和物,但并不给人杂乱无章之感,这得益于作者在观察顺序上下的功夫。作者的立足点是“橘子洲头”,站在这个观察点上先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再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接着仰视:“鹰击长空”,俯视:“鱼翔浅底”,作者由近及远、从高到低描写所见景物,从而形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
观察要细致。无论观察何种事物,都必须要细致。粗枝大叶、走马观花式的观察是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中要积极调动各个感官,用眼看、手摸、口尝、耳听去充分感受事物的形与味、声与色等各方面的美。如朱自清先生在《春》这篇文章对春风的描绘,就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他不仅通过触觉感受到了春风的温柔:“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而且还闻到了春天清新的气息:“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听到了春天悦耳的声响:“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看到了春天热闹的繁忙:“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这里,作者充分发挥五官的作用,观察得十分细致、到位,大大激发了读者的联想,使读者也深深陶醉于作者所创设的优美意境中。
观察要展开联想、想象。联想可分为四种:相似联想,即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想起;接近联想,即从空间和时间方面接近的事物想起;对比联想,是从相反的事物想起;因果联想,是从事物的因果方面想起。想象也分好几种,但观察中一般采用再造想象,即根据图样、模型、符号等的描绘在人脑中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任何观察活动都是离不开联想和想象的,唯有如此,写出的文章才会既形象生动,又思想深刻。
当然,观察的要点远不止以上这四点,但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真正做到“抓住特征”“有顺序”“细致”“展开联想和想象”,一定能够得到有价值、有意义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