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戏剧升级优化还有许多路要走——
好的儿童剧是一幅看不尽的画
◎ 宋雨霜

 

    6月22日晚,童话剧《涂涂的梦想》在海南省文昌市玉阳公园上演;QFunTheater儿童实验剧团的三部“古籍与我”系列作品《本草纲目》《镜花缘》《诗经海海》,于6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并开启巡演之旅;甘肃儿童剧院原创儿童剧《黄河边的故事》于6月21日、22日在深圳市光明区文化馆上演……一场场儿童戏剧充实了儿童观众的精神生活,也种下一颗颗真善美的种子。

    《涂涂的梦想》从主人公涂涂的视角出发,带领小观众走进剧中与众不同的动物世界,陪伴涂涂一起冲破重重阻碍、追寻梦想;《本草纲目》《镜花缘》等作品用当代视角重新演绎中国经典古籍,映照并反思现今孩子们的生活;《黄河边的故事》以旅人讲述故事的形式,展现了黄河文化、甘肃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儿童戏剧内容丰富、取材灵活、形式新颖,演出效果很好。儿童观众及其家长表示,希望欣赏到更多有温度有深度的儿童戏剧。

    儿童剧应让不同观众找到精神价值

    “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了中国现代儿童戏剧。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国儿童戏剧走向繁荣发展的康庄大道。创作内容方面,既有对中国传统经典剧目的改编,也有对西方著名童话作品的改编,更有关注中国当代现实的力作。如《三个和尚》《大闹天宫》《卖火柴的小女孩》《报童》《闪烁吧,繁星》《魔法森林》等多次重排复演,既产生了社会效益,也有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冯俐看来,“好的儿童戏剧应该是一幅看不尽的画,每个不同年龄、不同生活阅历的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那一部分精神价值。”于孩子而言,可以跟随剧中主人公的成长体验悲欢离合,起起伏伏的情节、生动形象的布景变换等也可以培养想象力、共情心。于成人而言,可以在儿童戏剧中找回失落的童心,感受温情,促进亲子关系和谐。

    由奥斯卡金像奖影片《狮子王》改编的儿童剧《狮子王》,近年来在国内多次上演,一位成都母亲去年带着孩子看完该剧后表示,“以前都是在电影院或荧屏上看。在剧场近距离观看,现场氛围很棒,没想到三岁的孩子全程认真看完。其中有一段亲子告白,看得我潸然泪下。我还特意回头看了看其他家长的反应,才发现不只我一个大人哭了。”

    儿童戏剧不仅可以启迪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共情心,也能帮助他们拓展知识、掌握技能。例如济南儿童艺术剧院的原创剧目《憨憨熊了不起》是一部“安全养成剧”,讲述了防溺水、防火、防拐卖、防震等安全知识。“可以提高小观众对隐藏在身边的安全隐患的防范意识,增强防护能力。这些内容不仅孩子们需要了解,家长们也需要注意。”一些家长陪着孩子看剧后,给予较高评价。

    国内儿童戏剧行业的现状与局限

    我国儿童戏剧的发展已逾百年,名家辈出、精品不断,但与国际儿童戏剧发展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剧目生产的质量数量与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也存在矛盾。

    “当前国内儿童剧演出市场鱼龙混杂,一些儿童剧粗制滥造,质量有待提高,家长应该仔细甄别。”济南儿童艺术剧院青年编剧胡成红表示,“建议家长选择有良好口碑的院团、剧场原创或引进的儿童剧,为孩子们选择健康向上又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

    儿童戏剧要有童心内核,具备趣味性、启迪性、互动性等特点,然而,当前一些儿童剧目存在口号化、概念化、脸谱化、说教化等问题。不符合孩子的审美情趣,缺乏新颖的表现手法,再好的思想也无法传达到孩子的心里。

    目前,儿童戏剧编剧人才储备不够,编剧资源地域分布失调,儿童戏剧演出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价机制,这些问题均导致儿童剧作品质量良莠不齐,观众观剧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如一些剧目低估了儿童观众的智商和感情,内容过于幼稚肤浅,题材往往局限在传统童话故事或畅销IP改编,形式也只追求简单热闹轻松的剧场效果。

    当代儿童眼界开阔,信息获取来源众多,自主性增强。面对升级的观众,如何创作出更多让当代孩子喜欢并对其成长有益的作品,是所有儿童戏剧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除了短期“破圈”还需持续优化

    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推出的原创歌舞剧目《猫神在故宫》,今年4月开启全国巡演,可谓是近两年来的“出圈”之作。《猫神在故宫》根据同名绘本故事改编,用“猫眼”看世界,向全世界的大小观众展现代表中华历史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宫。该剧不仅打造成新空间沉浸式演出——将演出舞台与公共空间相融合,还推出剧场版音乐剧,挖掘IP的最大价值,形成演出矩阵,这也是国家艺术院团面对不断发展的演出市场做出的新尝试。

    儿童戏剧的发展需要这类优秀作品发挥引领作用,也需要在丰富作品类型、找准风格定位、培养编剧人才、创新演出形式等多个维度发力。

    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王炳燃介绍,近年来,北京儿艺突破儿童戏剧市场流行的“童话+游戏”模式,开辟了一种全新的“儿童现实主义”艺术表现形式,用一种“浪漫主义风俗喜剧”的体裁,在现实生活和儿童心灵世界诉求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例如《想飞的孩子》《胡同.com》《北京童谣》《足球少年》等作品反响很好。

    过去的作品受众定位于儿童,内容和形式往往偏低幼化,现场也常常出现“孩子看戏,家长刷手机”的现象,如今出现了很多合家欢儿童剧。“如果每个成年人内心都有一个童话种子的话,就会把对世界的想象力和善良传递给孩子。孩子如果能看到成年人都喜欢看的童话,也会对世界有更丰富的认识和理解。合家欢戏剧应该欢乐喜庆,但要有艺术的深度,给更多人带来戏剧的影响力。”央华戏剧艺术总监王可然表示。

    增强观众的参与感、交互体验,也是儿童戏剧从业者的探索方向。如沉浸式互动儿童剧《蹦跶、元宝和咕呱》通过环绕立体式舞美,将整个剧场变成一片“神秘的童话森林”,并创新性地将小观众座位搬到舞台之上;环境式儿童剧《我和大圣的一天》打破传统舞台束缚,让孩子们能够在观看中自由地穿梭在戏剧空间里,演员也能用更细致入微的表情与动作,将人物情感进行更精准的表达。

    在编剧队伍优化方面,济南儿童艺术剧院院长任晓坪认为,“可以向国外学习先进经验,加强创作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我们需要培养有创意、有能力、有责任感的儿童剧创作者。”

    总之,我国儿童戏剧升级优化还有许多路要走,如加大现实题材发掘、重视新媒体传播平台的运用、实现与观众互动反馈等等。

当前:5版(2024年06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