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山区40载的“孩子头”
——记“中国好人”潘从汉
◎ 本报记者 卢瑶

 

    “老婆子,我去上课了哦!”6月14日清晨,61岁的潘从汉骑上摩托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满田小学上课。他要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骑行20分钟才能到达学校。一到学校,他就忙着课前准备,在学生们来到学校之前,把课堂用具全都准备好。

    1983年,20岁的潘从汉投身山区教育。40年来,他先后在6所学校任教,培养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2023年6月,本该退休的潘从汉在学生、家长的强烈要求下接受返聘,继续回到教学点教书育人。从风华正茂到花甲之年,潘从汉将宝贵的青春无私奉献给了大山的教育事业。今年4月,他被评为“中国好人”。

    /  返乡从教的“小老师”  /

    “现在急需老师,小潘,你看你能不能回来当老师呢?”1983年,时任小寨村完小校长的潘周恒找到在外打工的潘从汉。“作为从大山走出来的人,我太了解读书的重要性了。”作为潘校长曾经的学生,潘从汉没有犹豫就答应下来,立刻收拾行李返乡。

    到了学校,潘从汉才真正了解到在村里当老师的难处。当时,江柳村没通公路,从家里到教学点需步行约5小时,潘从汉周末才能回一次家。每次帮学生领试卷、教材、资料,他都要独自从镇上用扁担把资料挑回来,腿上沾着泥巴就给学生上课,每年至少要磨破两双解放鞋……这些困难没有打败20岁的潘从汉,他总是用“我还年轻”当“借口”,安抚着关心他的人。

    “刚开始当老师的时候,教学能力不够,连教案都不会写,很担心能否胜任教师的工作。”潘从汉告诉记者,“幸好潘校长不断地帮助我,每周都要抽时间教我如何授课。学生也很热爱学习,因此跟我很亲近。”

    慢慢地,潘从汉成为学生心目中值得信任的“小老师”,也真正爱上了这份职业。

    /  用心“托举”山里娃  /

    1983年做代课老师,不久后转为民办教师,1986年进入县师范学校进修,然后通过考试转为公立教师,6年后成为小寨小学的校长……年轻的潘从汉努力提升个人能力,用心教育着山里的孩子,也努力改变着小寨村的落后面貌。

    1994年,潘从汉听说要拍摄关于山区孩子上学的纪录片,潘从汉立即找到摄制组争取这个难得机会。“当时觉得这里很闭塞,外人来得很少,我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这里。”潘从汉的愿望最终得以实现。纪录片《龙脊》播出后,小寨村有了名气,小寨村的小学也有了青年教师前来支教,还有人给学校捐款,周边几个村也被划入小寨小学学区,小寨小学也渐渐地成了闭塞大山里的一个教育中心。

    在潘从汉从教的40年里,他始终扎根山区学校。其实潘从汉并不是没有去镇上工作的机会,早在2010年,龙脊镇中心校的领导跟潘从汉谈话,考虑到他年龄大了,想把他调到镇上去当老师。潘从汉告诉记者,他当时也犹豫了,毕竟镇里各方面条件都要好很多。不过,思虑再三,他还是决定继续坚守山村。“原因很简单嘛,村里的孩子和家长都需要我!”潘从汉笑呵呵地说,那就留下!

    /  余热生辉践初心  /

    2014年,潘从汉被调到满田小学。2023年6月,满田小学因学校撤点,学生被分流至龙脊镇中心校上学。曾经容纳4个年级的满田小学,如今只剩下10名学龄前儿童组成的一个幼儿班。学校已经不能称为学校,但家长却不愿放弃就近读书的希望。一些学生及家长先后找到村委和中心校,请求保留满田小学,点名希望能请潘从汉留下。面对村民的信任,本已退休的潘从汉接受返聘,一如既往地穿行在蜿蜒的山路上,继续教书育人。

    “同学们,还记得昨天学了什么吗,花儿怎么画呀?”课堂上,潘从汉把学生们一个一个地叫到白板前,教他们画画,大多数学生刚刚能够得着白板,看着孩子们踮着脚画画的样子,潘从汉感触颇多:“他们都很听话,也很好学,就像我的孙子孙女一样。”

    除了要负责学生们的学习,潘从汉还要负责孩子们的午餐。每天上午下课后,趁着孩子们休息玩耍的时间,潘从汉开始着手准备孩子们的午餐。猪肉、青菜、胡萝卜、彩椒……“有些孩子挑食,我每天要变着花样做给他们吃,不然营养不均衡。”做完菜后,潘从汉又和孩子们一起吃饭,遇到挑食的还得盯着他们吃完。这些细枝末节,都记录着一位老教师的无限关怀。

    “一路平凡无愧疚,半生庸碌有情缘。三尺讲台勤有路,一方沃土奋无边。”潘从汉用这首诗为自己的一生注脚。他告诉记者,自己老了,但教书育人的初心没有老,他要继续领着孩子们,用琅琅读书声点燃这片大山的希望与梦想。

当前:1版(2024年06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