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通县:非遗工坊赋能乡村振兴
◎ 樊永涛 陈学庆

 

    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依托东西部协作,以非遗工坊为依托,充分挖掘青绣等民间手工艺的价值,助力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

    开发文创产品,建立运营机制。大通县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的文创产品开发项目,通过市场化运营机制,覆盖全县20个乡镇22个社区。充分发挥非遗工坊的作用,创新材料、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了6大类30款农文旅融合创意产品,其中大通纪念公文包、大通农民画笔记本、步步生花鞋垫礼盒等大受欢迎,为县域经济的持续增长贡献了力量。

    开展就业培训,助力非遗传承。大通县以“创新能力+个性化辅导”的培训方式,建立“非遗工坊+非遗指导站+合作社+绣娘”模式,带动更多大通县非遗传承人等群体实现就业创业,使当地各民族优秀传统技艺得到有效保护。采取“走出去学经验,请进来拓思路”的方式,搭建东西部民间手工艺沟通交流与协作发展平台。举办了以“乡村振兴·绣美乡村”为主题的青绣产业人才培训班,邀请来自江苏省的4名教授、名家名师为大通县70余名绣娘传授技艺,有效提升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深挖非遗价值,助力乡村振兴。大通县成立非遗研究院,对老爷山花儿会、河湟皮影、青绣、手工老酸奶、手工青稞酒、桥儿沟砂罐等项目进行系统研究及整理,推动手工艺项目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品牌化。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对从业者进行标准化培训及管理,以有效提高非遗传承人收入。通过非遗工坊创新联农带农合伙人机制,搭建以非遗传承人及手工艺者为主体的生产供应链,助力手艺人在传承技艺的同时增收致富。

 

当前:A2版(2024年07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