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社会快速发展,传统犯罪持续下降,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网络犯罪已成为当前的主要犯罪形态,据介绍,电诈犯罪“精细化分工、集团化运作、跨境式布局”等特征愈发明显,打防管控难度日益加大,已经成为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的重要挑战。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密切配合,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全链条打击涉诈犯罪,扎实推进源头治理和综合治理,破获了一批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抓获了一批违法犯罪嫌疑人,有效地震慑了诈骗分子的嚣张气焰,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
反诈未有穷期,遏制电诈犯罪仍需坚持标本兼治、强化预警预防,进一步在“防”上夯实根基,在“治”上做足文章,全面加强打防管控各项措施,铲除滋生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的土壤。因此,今年的“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活动以“警惕诈骗新手法,不做电诈工具人”为主题,蕴含“治未病”的理念,传递出强化反诈宣传教育、从源头上防范帮信犯罪滋生蔓延的决心和信心,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帮信罪”全称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主要是指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仍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入、支付结算等帮助。最高人民检察院在2022年曾披露,近年来,检察机关办理的涉嫌帮信犯罪案件上涨较快,已成为各类刑事犯罪中起诉人数排名第三的罪名(前两位分别是危险驾驶罪、盗窃罪),亟待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遏制。
“不做电诈工具人”的提醒得及时。大量案例表明,电信网络诈骗背后,往往离不开“帮凶”提供银行卡、电话卡等作为犯罪的“工具”。电诈团伙为躲避公安机关侦查,骗取群众信任,不惜以高额报酬相诱,雇佣“工具人”作案。少数人因法律意识淡薄,抵不住利益诱惑,轻信“低付出、高回报”的临时工作,在不知不觉中沦为“工具人”。尤其令人痛心的是,在一些地方,在校学生已成为“帮信罪”的主要犯罪主体,凸显出推进源头治理,加强犯罪预防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反诈如同治病,“良医治未病”,最高明、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加大预防力度,防病于未然。各地要以“宣传月”为抓手,创新普法方式,拓宽普法渠道,积极开展反诈宣传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单位活动,广泛普及反诈防骗知识,进一步增强公众的反诈防骗意识和能力,凝心聚力“治未病”,筑牢反诈“免疫屏障”,今年“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活动的主题要义也在于此。
全民反诈,你我同行。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主动学习反诈知识,增强对电信诈骗的认知,努力提升自身的“免疫力”, 准确识别诈骗,自觉远离诈骗,以实际行动为实现“天下无诈”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