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南市潼关县:让文明实践新风沁润百姓生活
◎ 渭南文

 

    近年来,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紧紧围绕“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目标,不断激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活力,将一颗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融入百姓生活,描绘出一幅幅环境美、人文美、风尚美的生动画卷。

    就近就便 盘活资源聚人气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个耧车是干什么的吗?谁能说一下这些老物件的用处?……”6月1日,在潼关县秦东镇四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志愿者为滨河小学的孩子们讲解乡村历史古迹的历史变迁。孩子们神情专注地听着一个个历史故事,过了一个特殊而有意义的节日。

    文明实践阵地是凝聚群众、成风化俗的重要平台,潼关县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过程中,采用“1+N”模式,就近就便整合便民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村史馆、文化广场等基层阵地资源,打造“文明实践+”综合体,整合人员力量,最大程度发挥阵地资源效能。“在节假日,我们都会将村里的乡贤和返乡大学生组织起来,开展黄河老腔传承、历史文物讲解、潼关诗词赏析、传统故事解读、手工制作、围棋象棋比赛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大人孩子们都喜欢来。”四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张军峰说。

    创新形式 理论宣讲接地气

    “我大(我爸)说了,不能收、不能收别人的东西……”6月6日,在潼关县城关街道安乐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陕西省文明家庭称号获得者之一郭淑霞在为村民表演小品《瓜女子》。跌宕起伏的剧情和惟妙惟肖的表演,赢得村民的欢笑和此起彼伏的掌声。

    理论宣讲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才有生命力。潼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以“传播党的好声音,贯彻党的好政策”为抓手,站在群众的角度,深入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创新理论传播形式,组建十二连城、金色榜样等文艺轻骑兵,找准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移风易俗等内容与群众产生共鸣的契合点,选取百姓身边的人和事,以小品、快板、黄河老腔等形式,实现以理服人、以理育人、以理立人。

    贴近群众 志愿服务暖民心

    “我们的巷子叫古槐巷比较合适,一来巷子里的古槐远近闻名,二来是村民经常聚集聊家常的地方……”秦东镇寺角营村的“议事亭”内,村民正在讨论各个巷道的命名。

    寺角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志愿者在听取各方意见后,积极向村委会建言献策,促成了对无名巷道命名悬挂标识牌的行动。目前全村51条巷道全部挂上了群众满意的标志牌,既方便干部入村开展工作,也能促进电商发展,补齐了地名公共服务短板,疏通了基层治理堵点。

    该县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组织志愿者们通过微信群、与群众唠家常、定期走访等形式,积极主动与群众沟通交流,发现留守老人儿童、村容村貌、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问题矛盾,及时搭建群众与各级党政部门沟通的桥梁,及时组织开展献爱心送温暖、送文化送技术、心理疏导、矛盾纠纷化解等文明实践活动,擦亮了“志愿红潼关 全城时代感”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文明新风尚溢满乡村。

 

当前:4版(2024年07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