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用红岩精神为城市铸魂

 

    进入暑期以来,重庆中山四路吸引了不少参观游客。这里是了解重庆、感受城市的一个窗口。

    在这条路上,走过墙缝中生根的黄葛树,走过名人旧居等文物建筑,仿佛走过一段旧时光;在路尽头的临崖观景平台,眺望轨道交通、跨江大桥和林立高楼,城市发展的新速度可见一斑。

    而这条路之所以与众不同,还在于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精神内涵。

    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办公地之一周公馆、“重庆谈判”的重要场所桂园就坐落于此。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工作和战斗,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中国建立,作出了卓越贡献。

    从中山四路上的周公馆、桂园到嘉陵江畔的红岩村,从歌乐山下的白公馆、渣滓洞到虎头岩的《新华日报》总馆旧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重庆的革命斗争,将红岩从一个地名上升为一种精神,也为城市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经由小说《红岩》、电影《烈火中永生》、歌剧《江姐》等根据红岩历史改编创作的文艺作品传播,红岩成为一代代人的集体记忆,红岩精神也成为如今重庆城市精神的核心,滋养着这里的人们。

    在重庆轨道交通红岩村站、曾家岩站等红岩景区周边站点,站内设计融入红岩精神元素,设置“雾都明灯”“狱中八条”等主题浮雕和专题展板,让轨道车站成为展现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载体。

    城市精神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红岩精神标识融入重庆城市空间,为城市增添人文特色。

    在重庆渝中区,当地将红岩革命旧址的保护利用、周边环境整治与民生项目相结合,打造红岩文化公园,在《新华日报》总馆旧址新建防洪排涝调蓄池,在旧址附近栽植红梅、美人梅等植物,公园的健身步道还与半山崖线步道、虎头岩公园连接,方便市民休闲游憩。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下辖各博物馆、纪念馆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为了让革命文物进一步“活起来”,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的干部职工自编自演,结合馆藏文物和珍贵史料,推出特色大思政课《红岩革命故事展演》,将张露萍、王朴、刘国鋕、江竹筠等红岩英烈的事迹搬上舞台。

    自2020年9月首演至今,《红岩革命故事展演》走进学校、军营、企业、社区、机关,已演出500余场,现场及网络观众超600万人次。“我们希望通过红岩精神的传播,给人们带来一种智慧,就是遇到困难时怎么办。只要坚定一种信念不动摇,困难总会克服。”展演导演白双全说。

    红岩精神也在无形之中融入重庆市民的生活。渝中区化龙桥街道组建了“红色帮帮团”等6支“爱红岩”志愿服务队,常态开展“共护嘉陵江母亲河”“护航开往春天的列车”等主题志愿服务活动。街道党工委书记付云说,每一名志愿者都是红岩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在点滴浸润中,居民们对红岩精神的感悟也更加具象化。

    运用红色资源,重庆持续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仰,养成浩然正气。一些社区将周恩来《我的修养要则》作为社区干部行为规范,提升干部为民服务水平;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的共产党人“最后的嘱托”——“狱中八条”,如今成为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警示后人;从红岩精神中汲取力量,重庆加快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切实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红岩精神历久弥坚,融入城市血脉,为城市铸魂,正指引重庆迈向新的征程。

    (新华社 周文冲)

当前:A1版(2024年07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