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品读纳凉诗
◎ 尚庆海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段,但小暑之后紧接着是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一说,夏季雨水偏多,阳光猛烈,潮湿闷热在所难免,再加上气温持续走高,为了避免中暑,现代人各种消暑“大法”层出不穷。小暑时节,赏读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那些脍炙人口的纳凉诗,借以消暑纳凉,惬意至极。

    宋代诗人秦观的《纳凉》:“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夏季炎热,诗人“携杖”到画桥南畔纳凉,明月之下,坐在胡床上,听着船家儿女吹响短笛,笛声参差而起,优美的笛声在水面萦绕不绝。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幽香溢来,沁人心脾。画桥南畔柳树成荫,池中有水,水中有莲,景色绝美,又有笛音相伴,如此纳凉避暑胜地,怎不令人心旷神怡,心情舒畅?此诗清新自然,意境唯美,炎炎夏日,有一处这般清凉的世界,谁不向往?

    “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青奴初荐枕,黄妳亦升堂。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晚窗无一事,步屧到西厢。”这是金代诗人庞铸的《喜夏》。诗人自感小暑炎热一点也不可怕,深居简出就可以轻易避暑。床上铺上凉席,摆上凉枕,听着飞鸟鸣叫,隐匿于浓密的竹林,雨滴落在荷叶上,满堂荷香丝丝缕缕弥漫开来,实在妙不可言。晚上闲来无事,慢慢步至西厢,暑气便可尽消。“心静自然凉”在这首诗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中伏日陪二通判妙觉寺避暑》:“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何朔饮,煮茗自忘归。”写了诗人喜欢到幽静的寺院品茶纳凉。如此雅致闲适的消暑方式,令人神往;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首诗写了诗人在家不顾形象,披头散发纳凉的场景;“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销暑》一诗中,写了诗人因为天气炎热内心焦躁,独自坐在院子里纳凉的景象。

    小暑时节,酷热难耐,赏读古人这些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纳凉诗,仿佛置身于一片清凉的世界,心境慢慢变得恬淡起来,心情也随之安宁而美好,暑气似乎也消去了许多。

 

当前:B3版(2024年07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