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全国文明村镇”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必克村,平坦干净的乡间小路,错落有致的农舍,绿树掩映的小菜园生机勃勃,红砖砌成的绿化带整齐有序,乡风文明文化墙生动醒目,村民脸上挂满笑容,处处透露着文明和谐之美。
近年来,必克村深入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建设“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将人居环境提升、乡风文明改善、乡村产业振兴、挖掘文化底蕴等工作有机结合,全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塑造乡村文明新风尚。
环境改善 扮靓乡村颜值
“以前村里的路不好,车子一过,车身都是灰,路面上也有不少垃圾,现在,沥青铺就的村道平整宽阔,还很干净。”看着村里清澈的河流、林立的楼房、房前屋后的花园果园,竹篱笆围成的围栏整齐划一,村民陆德宽满脸笑容地说。
必克村在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中,以美丽庭院建设为抓手,以“小家美”促“乡村美”,从“一处美”变成“处处美”,不断提升乡村的美丽度和群众的幸福感。通过“村集体出资、农户出力”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利用村民房前屋后的空地规划建设成小菜园、小养殖、小田园、小加工、小商贸,美化了村庄的同时也增加了村民收入,为美丽乡村增添底色,铺就群众生活好“钱”景。
“我们始终把民生实事作为一项基本工作来抓,共实施了160户‘五小园’建设。通过实施‘五小园’,既改善了人居环境,又满足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必克村党支部书记说。目前,建设“五小园”成为必克村所有人的行动自觉,大家以小家之美助推人居环境提升,让村庄变得更美更宜居。
移风易俗 乡风文明底色足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为提高村民文明素养,必克村不断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阵地作用,开展理论宣讲、身边人讲身边事等文明实践活动,传播新思想、营造和谐社会氛围。开展“我们的节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增强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展现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
注重发挥村规民约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必克村不断修订完善“十必十克”村规民约,将村规民约编成山歌传唱、绘制成文化墙,利用村级大喇叭、村组微信群、群众会、院坝会等线上线下广泛宣传。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风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传承家风家训,倡导崇德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的乡风,为建设美丽乡村营造了“人人讲文明,户户创和谐”的浓厚氛围。
必克村还建立了荣誉积分超市,开展“文明积分”兑换活动,通过积分换实物,让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形成了自觉遵守村规民约、恪守诚信承诺、崇尚文明礼仪的新风尚。发挥乡贤带动作用,引领、示范、倡导文明乡风、推动移风易俗、规范村规民约,参与社会治理,用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引导村民投身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党员、老干部、非遗传承人等力量,在为老、为小、文化、服务、移风易俗等方面组建志愿服务队伍4支,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关心关爱老人及未成年人、文艺表演等活动。
通过以自治促自律、法治立规矩、德治倡新风,必克村不断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引导村民从乡村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当事人”,树立文明意识、健康意识、卫生意识、节俭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形成健康文明新风尚。
发展产业 拓宽群众致富路
必克村以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风文明建设,夯实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立足良好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种桑养蚕特色产业,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党支部+专业合作社+经济带头人+农户”的发展模式,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主体,带动村民通过参与养殖、分红、务工等实现了多渠道增收。围绕做强、做特思路,统筹村集体资金建设桑蚕示范区厂房,通过“发租倒包”将厂房全部交由农户自行管理,大力激发群众参与发展,辐射带动周边5个村(社区)发展桑蚕产业。越来越有奔头的日子,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村民观念。村民生活质量提升了,幸福指数也提高了。
乡村之美,美在环境,更美在人心。在乡村振兴和文明村镇创建的相互作用下,必克村产业欣欣向荣,生活幸福和谐,一幅幅景美民安产业兴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