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道由网友分享的小学数学题引发舆论热议。题目为:下面是一位病人的体温记录统计图,请你认真分析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从以上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考生答道:“这个病人快好了。”却被老师扣掉4分。分享该题的网友在评论区公布了“正确答案”:从哪天到哪天体温相对稳定。但仍有很多网友表示无法理解孩子的原答案错在哪里,“请把这4分还给他”。
编辑点评:正如网友所说,“这个病人的体温开始趋于正常,不就是快好了吗?”该数学题虽是考核数学知识和能力,却是很生活化的题目,是开放式命题,考生给出病情上的判断,不宜全盘否定;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来看,理应鼓励学生多多观察和思考,给出自己的回答,只要答案合情合理,就可以给分。
一道普通数学题引发舆论热议,并非小题大做,背后其实是“该不该用所谓的标准答案禁锢学生思维”的争论。长期以来,教育领域一直都有“说一不二”的标准答案,折射出一种单向教育思维,而非多向教育思维。而单向教育思维会不同程度地禁锢学生的思考,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才是大家争论上述事件的根源。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我国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各类学校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育人环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政策文件提出“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等要求。要培养具有探索性、创新性思维的学生,就要让学生挣脱标准答案的束缚,享受到多元化教育,从而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