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7月14日晚,“快乐的节日”2024童年留声暑期儿童合唱音乐会在中央歌剧院上演。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一展歌喉,为他们的童年生活留下美好而珍贵的成长印迹。“快乐的节日”品牌音乐会活动自2020年开始,已持续开展5年。
此前的6月6日,庆祝“快乐阳光”中国少年儿童歌曲卡拉OK电视大赛创办三十周年表彰仪式在天津大礼堂隆重举行。据报道,“快乐阳光”作为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少儿歌唱品牌,三十年里为孩子们创作了数千首脍炙人口的少年儿童歌曲优秀作品,三十年来有数百万孩子走上“快乐阳光”的舞台放声歌唱。
媒体近期报道的这些活动,让人欣慰。然而,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受创作主体不足、歌曲质量欠佳、歌曲传播渠道变化等因素影响,我们的儿童歌曲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一首好歌甚至能影响一代人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好的歌曲。儿歌称得上是每个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是童年时代的珍贵礼物。正如国家一级词曲作家吴颂今所说,对孩子们而言,没有儿歌的童年,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他认为,儿歌对孩子们的素养能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对孩子们的智商和情商培育都很重要。
儿童歌曲作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影响深远,一首好儿歌往往能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甚至影响一代人的成长。
提到儿歌,不少人立马会想起《小燕子》《小螺号》《两只老虎》《小兔子乖乖》《让我们荡起双桨》《歌声与微笑》……这些歌曲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其反映了孩子们的现实生活,能在心灵深处引起孩子们的普遍共鸣,能启迪心智。如《一分钱》引导孩子们拾金不昧,《让我们荡起双桨》呈现出欢乐积极的情感,等等。
经典儿歌发挥着教育价值,也有较好的审美效果,还可能成为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激发人们的怀旧心理。当世界儿歌日、“六一”儿童节等节日来临,一些儿歌被重新唱响时,不少成年人仿佛重返童年,与孩子们共享纯真的时光。
童年多一段歌声,未来便多一份力量。所以,当今儿童需要更多优质的新时代儿歌,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伙伴,引导他们成为努力奔跑的“追梦人”。
当代儿童歌曲有不少局限
从20世纪初期的“学堂乐歌”开始,中国儿童歌曲走过百年历程,有过诸多经典作品和高光时刻。不过,当代儿童歌曲的发展现状,却有不少局限。
据《光明日报》今年5月20日报道:北京市中关村三小的教师胡阳每次组织唱歌活动时,都会产生困惑:“歌曲都是从老歌库里找,适合现在儿童生活的儿歌太少了。”她带领学生游玩,鼓励学生拉歌,结果他们唱的全是网络流行音乐。这位老师不由感叹:“我们太需要反映当前社会发展、朗朗上口的儿童歌曲了。”
这样的报道并不少见。一方面,如今的孩子们仍然喜欢听歌,另一方面,他们又没有适合的新歌曲可听,歌曲供需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这种矛盾,不仅体现在儿童歌曲的数量上,也体现在儿童歌曲的质量上——当前的一些儿歌不符合儿童的生活,说教意味过重,不利于儿童接受。
从源头来看,儿歌生产的局限缘于创作群体的数量、心态、创作水平等。一位业内人士指出,现在的歌曲创作受市场影响很大,一般有邀约才有创作,而儿童歌曲创作的商业回报低,很多词曲作者创作儿歌的积极性不高;同时,一些创作者没有较好地坚持儿童本位观,导致所写的歌词题材僵化、叙述视角和歌词表达不贴合儿童等。
儿童歌曲的发展局限还体现在影响范围变窄、传播力度变小。上世纪50至90年代的儿童歌曲主要通过电影、电视和广播传播,“火力”较为集中。近年来,电视、网络等媒体对成人歌曲的热捧,挤占了儿童歌曲的展示空间。
有专家早就指出,从出版机构到媒体,都更重视对绘本、童话、小说、科普读物的宣传推广,而对儿歌的推广力度不够;同时,对原创儿歌的关注度不够,不少人认为儿歌是“小儿科中的小儿科”,这也导致儿歌原创力不足。
此外,目前的儿歌作品良莠不齐,出现一些“灰色儿歌”“恶搞儿歌”“成人化儿歌”,这类现象引起了不少家长和学者的担忧。
儿歌“唱响”需多方努力
如何创作出适合当下儿童特点的歌曲?怎样让儿歌作品唱得出、喜欢听、记得住?这份答卷需要多方主体合力书写。
首先需要相关部门来推动儿歌创作。
6月1日晚,“给孩子们的歌——儿童作品专场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拉开序幕,音乐会演出20多首儿歌,大部分选自“童心向未来——当代少儿歌曲创作推广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少工委组织举办的“童心向未来——当代少儿歌曲创作推广活动”自2022年启动,面向全国征集了1259首少儿歌曲的歌词,词、曲等多领域专家从中选出30首歌词,进一步修改加工,向老中青三代优秀作曲家委约作曲,经过编曲、录音、录像等多个环节,最终推出16首优秀儿歌作品。这是一次由政府组织的公益性儿歌集中创作,既保证了作品的审美和质量,又提高了创作效率,经验值得借鉴。
其次,多方面应合力培养、建设一支职业化、年轻化的儿歌创作队伍,并从根本上解决儿歌创作动力不足的问题,比如从作词、作曲,再到租用录音棚、宣传发行等,都给予资金支持,适当提高儿歌创作的稿酬,加强对原创儿歌的版权保护。
第三,想尽千方百计,让好作品传唱开来,比如提高优秀儿歌在网络平台的传播力度。不难发现,孩子们现在唱的歌曲,主要是从社交平台、短视频、游戏里学的。故北京市中关村三小的教师胡阳认为,让孩子们在触手可及的网络中能听到健康绿色、充满韵律感、有生活气息和欢乐奋发力量的儿歌,至关重要。在这方面,网络平台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为优秀儿歌提供更多传播渠道和推送机会。
好的儿歌就像种子,会在儿童的心田发芽开花。为了繁花似锦,育种、播种、施肥、浇灌等各个环节都不能落下。同理,儿歌嘹亮也需要创作者、社会群体、传播渠道等多方面加大合力,让美好的歌声伴随珍贵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