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峡江县探索打造“小板凳”公益讲堂
群众在哪里,党的声音就传递到哪里。今年以来,江西省峡江县聚焦强队伍、拓阵地、优宣讲、塑品牌,探索打造“小板凳”公益讲堂,推行“文明实践+理论宣讲”模式,构建多元、立体的理论传播体系,推动理论宣讲走深入心。
组建理论宣讲“四梁八柱”
让“谁来讲”强起来
近年来,峡江县把理论宣讲作为理论武装工作体系的重要任务和关键环节,聚焦回答好“谁来讲,在哪讲,怎么讲”的问题,搭起系统性理论宣讲的“四梁八柱”,建强组织、强力指导、强效推进。
坚持制度推进。制定《探索打造“小板凳”公益讲堂实施方案》,统一品牌标识、服装、公文包、队旗等,编印《金句汇编》等必讲内容,依托92个村(社区)全覆盖的文明实践阵地和队伍资源,规范化开展理论宣讲,全面提升品牌知晓度和影响力。
坚持人才扩容。组建“县、乡(镇)、村”三级理论宣讲队伍,组织19个县直单位成立“理论专家”“红色故事”“模范先锋”等5类宣讲团,11个乡镇组建“基层草根”宣讲队各1支,建立160余人的理论宣讲人才库。每年有计划地遴选培育宣讲骨干,累计优选县级“理论名师”“百姓名嘴”20人,其中1人荣获江西省最美社科人。
坚持开放借力。充分借力“外脑智库”,用好省“文艺人才百千行”文明实践中心结对活动的载体和优质资源,为基层理论宣讲培训赋能。与云南农业大学合作共建“旱稻科技种植小院”,打造一个集课程定制、宣讲辅导、课题共研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学堂”,培养宣讲骨干力量。
搭建理论宣讲“阵地舞台”
让“在哪讲”广起来
按照“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哪里有需要,理论宣讲就开展到哪里”的原则,峡江县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宣传阵地作用,整合各方资源优势,让基层宣讲员有阵地、有平台。
建立“四级阵地”矩阵。建立中心、所、站、点四级阵地矩阵,形成“1中心、11所、102站(点)”的宣讲格局,建成114个集培训、展览、宣讲等功能为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可辐射带动92个自然村,为全县广大群众提供顺应时代要求的文化服务。
打造“品牌示范”标杆。制定“小板凳”公益讲堂理论宣讲阵地运营规则,明确宣讲任务、阵地打造、培育机制、兴办实事、品牌宣发5个方面工作重点,按照“一镇一品、标杆示范”建设思路,先后建成“胡唐武工作室”“石玉莲工作室”“党史学习教育馆”等“好人宣讲”示范点,峡江会议旧址、红三军团会议旧址等“红色课程”示范点,金江羊肚菌、仁和乳鸽等“产业宣讲”示范点,农村祠堂礼堂、村民院落等“流动宣讲”示范点4个标杆。建成理论名师、百姓名嘴讲所12处,让基层宣讲员有阵地、有平台。
善用“理响江西”平台。发挥“理响江西”基层宣讲“中央厨房”作用,建立线上学习宣讲资料库。举办峡江县“小板凳”公益讲堂暨基层理论微宣讲比赛、红领巾讲解员风采大赛、“红色故事我来讲”主题演讲比赛和文明实践员风采大赛,以赛促训培育骨干宣讲队伍,一批优秀作品在县融媒体平台展播。
创建理论宣讲“模式品牌”
让“怎么讲”活起来
文化搭台,理论进村,群众受益。峡江县充分发挥文化为民、惠民、利民作用,持续开展理论“宣讲+文艺”进基层志愿服务系列品牌活动,让具有文化艺术特色的理论宣讲走心又入心,增强宣讲的说服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将“大主题”融入“小故事”。组织理论骨干、地方名人、身边好人、文化能人等组成的“小板凳”理论宣讲小队,以讲故事、拉家常、聊实事、演节目等方式,通过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两新”组织、进网络等“六进”宣讲模式,用“小切口”解析“大主题”,用“小故事”讲述“新思想”,把政策阐释转换成家乡话,把理论知识转换成大白话,把理论逻辑转换成朴实道理,推动理论下基层。
将“新思想”融入“地方戏”。充分发挥峡江县“全国民族团结创建示范乡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优势,结合“民族风俗文化表演”“文化三下乡”等群众性文化展演,把理论和文艺相融合,组织文艺工作者编排革命历史音乐舞蹈情景剧《红色玉峡》、移风易俗小品《不比彩礼比幸福》、快板《移风易俗 魅力巴邱》等原创曲艺作品5部,通过“文艺送理”活动把党的政策唱活,把百姓所想、所盼唱响,唱出“百姓味道”“时代味道”。截至目前,全县共开展基层“文艺送理”51场,受众达1万余人次。
将“小板凳”融入“大民生”。依托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平台,充分利用微视频、网络直播、村村通应急广播等各种新应用、新工具,常态化开展“视听课堂”“理论课堂”线上学习、线下转播等新思想主题宣讲活动,精心打造“我们的节日”“‘小板凳’公益讲堂”等特色专题,在宣传宣讲党的政策活动中嵌入谈心交流、你问我答、交互式聊天环节,及时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帮助解决群众问题,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50余条,解决问题220余个,真正让“小板凳”公益讲堂落在实处、惠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