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润城乡 入目皆新景
——青海海西州乌兰县持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增效
◎ 赵越

 

    街巷干净整洁,文明标语随处可见,村规民约口口相传,公共服务日益完善,各族人民素质不断提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70周岁生日之际,漫步于乌兰县城乡各处,风景秀美,一幅幅以文明为底色的美丽画卷格外引人瞩目。

    多年来,在海西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乌兰县委、县政府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持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增效,巩固精神文明建设新成果,为县域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丰润的道德滋养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文明培育向好向善

    乌兰县希里沟镇城中社区石榴籽书屋里,书架整齐划一,图书陈列有序。

    “别看我们这个书屋小,但是‘五脏俱全’,目前共有1800余册书籍,种类涵盖党史教育、政治经济、医疗保健、文学、心理等领域,能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城中社区副主任马芬兰说,“自从社区有了书屋,这里便成了群众长知识、学技术的地方之一。”

    辖区居民李丽敏就是石榴籽书屋的常客之一。因为书屋就在家门口,借阅很方便,所以只要有时间,李丽敏就会来书屋一边看书,一边享受惬意时光,有时候,她还会借些文学、心理方面的书籍。

    城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爱心超市同样深受群众的欢迎。超市货架上整齐摆放着各种日用品,墙壁上悬挂着积分管理及奖励制度。凡是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辖区居民累积到一定分值,就能在这家超市里兑换相应的物品。

    辖区居民乔女士平日里热衷公益,喜欢帮助他人,即使身患癌症也保持着良好的心态。只要社区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乔女士就会参加。“受她的影响,现在社区有活动,大家都会抢着干,辖区的环境越来越干净,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马芬兰说。

    不仅如此,乌兰县引导各村运用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等,开展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活动,让村民们沐浴在文明清风里。

    在希里沟镇西庄村村民委员会的一面墙上,“移风易俗引领风尚 文明新风润泽西庄”16个红色大字十分显眼。红字下面是移风易俗三字经、“推动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新风”倡议书、红白理事会成员名单以及红白理事会章程等。

    “以前,大家在婚丧嫁娶方面都喜欢大操大办、互相攀比,铺张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自从村里提倡移风易俗以来,红白喜事讲排场、比阔气的陈规陋习明显少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变多了,村民在减轻负担的同时,关系也更融洽了。”西庄村党支部委员靳玉林说。

    西庄村村史馆以图文形式详细记录了村情概况及发展变化,还有大量的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实物的陈列展示,向世人记述了村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生活习惯的演变。靳玉林说:“村史馆是村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党员党性教育基地,进一步引导党员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值得一提的是,西庄村还有一个特别的场所,那就是希里沟民俗文化展览馆(以下简称展览馆)。展览馆共有2层11间展厅,是乌兰县第一座集地方民俗、农耕文化、乡风文明和红色传承为一体的展览馆。

    “展览馆于2019年9月开馆至今,先后接待全国及省内各地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高校学生、青少年以及游客等5万余人,已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展览馆负责人马进全介绍。

    在图书室、光影流声、老灶火、自行车、摩托车、民族团结、民兵排等展厅内,摆放着从上世纪40年代到现在的1万余件展品,涉及书籍、信件、票据、电视、收音机、自行车、摩托车等不同时期的生产资料、劳动工具、生活用品、钱币证契、红色物件,见证了乌兰县甚至海西州的时代变迁。

    马进全是希里沟镇西庄村人,他说:“这些展品中,一部分是我父亲留下来的,另一部分是我从海西州各县收集来的,它们集中反映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到现在海西州各族群众的生活生产方式和民俗民风,记录了时代的发展变化。”

    据了解,这些老物件原本被马进全收藏在家里,但由于收藏品越来越多,他家里没有任何空闲地方能容纳它们了。没办法,马进全找到了镇政府寻求帮助。

    希里沟镇人民政府得知此事后,本着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原则,将原希里沟政府大院的办公楼修缮整理后,用于收藏这些老物件。于是,马进全把老物件们从家里搬到了这座楼里,免费开起了展览馆。

    如今,昔日的土坯房、木头房早已变成砖瓦房和楼房,但这家展览馆的存在,让乌兰县的后人记住了乡愁,弘扬精神文明,为乡村建设注入活力。

    农机服务队带动乡村振兴

    “村里的农机服务队可给大家帮大忙了。”柯柯镇南沙沟村的一名村民说。

    村民说的农机服务队成立于2022年,共有10名成员,都是经过专业培训后持证上岗的。南沙沟村驻村第一书记马应忠介绍,2022年之前,村民们耕地、种地只能租赁农机,不仅成本高,还挣不上钱。村集体经济发展不起来一直是南沙沟村的一件烦心事,为此,南沙沟村审时度势,成立了乌兰县第一家农机服务队,并于2022年至2023年先后购置了各种型号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旋耕机等多种农机,在村里和周边村落全面开展锄草、翻地、播种、收割等一站式农机服务,借此壮大村集体经济。

    很快,农机服务队就以其过硬的技术、优质的服务赢得了本村及柯柯镇东沙沟村、西沙沟村等周边村落的好口碑,同时也获得了邻村不少的服务合同。“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延长产业链,我们村的农机服务订单业务越来越广,收入也越来越多。”

    据了解,靠着农机服务队,2022年底,南沙沟村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5.7万元,2023年,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37万元。马应忠表示,今后,南沙沟村将不断扩大农机服务队运营规模,为全镇乃至周边市县的农耕生产提供更多优质的农机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暑假课堂”让孩子假期生活更充实

    暑假里,父母忙于工作没时间照顾孩子怎么办?柯柯镇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暑假课堂”来帮忙。

    一间能容纳50余人的教室,加上中村“两委”以及10余名大学生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伍,这就是“暑假课堂”的标配。志愿者们主要围绕孩子的作业辅导、安全教育、文体活动以及红色教育等提供服务。

    “今年是‘暑假课堂’开课第5年,我们继续面向村里6岁至14岁的中小学生免费开办,活动时间从7月21日开始到8月9日结束。”中村工作人员说。

    中村村民马占花有两个女儿,他弟弟有两个儿子,每年都参加“暑假课堂”的活动。“以前一放暑假,这几个孩子的照顾就成了问题,现在,我和弟弟不用担心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和安全问题,可以毫无顾虑地外出务工,这个课堂办得好。”说起“暑假课堂”,马占花连连称赞。

    中村工作人员说:“‘暑假课堂’不仅让家长没有了后顾之忧,还能提高中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让孩子们高质量完成假期作业。同时,开展的活动能培养孩子们动手、动脑、观察等诸多方面的能力及孝敬父母、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还有,活动能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文明实践活动,发扬志愿精神,进一步推动了中村精神文明建设。”

    开办家庭宾馆 给群众带来好日子

    从乌兰县城出发,开车1个小时就到了茶卡镇茶卡村。茶卡村里,坐落着一排排整齐的家庭宾馆、民宿,柏油路延伸到每家每户。

    “他们什么时候来啊?现在急需用人。”在茶卡村一家名为“莫凡意净”的民宿里,老板曹彦虎一边收拾房间,一边打电话询问打扫卫生的人何时来。“旅游旺季到了,游客就多了,最近客房都是满房状态,一拨人刚走,另一拨人立马就会住进来,我们人手根本不够。”

    这家民宿的客房有20间,凝聚了曹彦虎兄弟二人的心血。房间形式多样,有星空房、吊床房、实木大床房等,还配备了泳池、茶室,能够满足各种人群的需求。来自四川的游客张先生说:“这里的环境很舒适,我和家人都很喜欢。”

    曹彦虎是茶卡村村民,之前一直在外打工,后来茶卡村整体搬迁到距离茶卡天空壹号景区3公里左右的地方,这让他嗅到了旅游商机,于是2015年,曹彦虎在村里开起了第一家民宿。

    曹彦虎肯学、肯钻研,在海西州及乌兰县各级领导的帮助和支持下,他多次参加培训,并前往浙江学习如何经营民宿,并对自家的民宿提档升级,升级后的民宿生意越来越红火。在曹彦虎的带动下,茶卡村的村民纷纷加入到开办民宿的队伍中。

    茶卡村党支部委员翟惠平介绍,茶卡村村民以前以种植小麦、土豆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乘着茶卡盐湖旅游业的东风,村民们筹钱开办家庭宾馆、民宿,旅游成为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据了解,茶卡村有209户村民,如今,开设家庭宾馆的村民有207户,床位达3850张,2023年民宿平均收入8万元,人均纯收入2.05万元。

    海西州成立70年以来,乌兰县一直以脚踏实地的态度努力建设更加美丽的乌兰,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接下来,乌兰县将继续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奋力勾画精神文明建设新画卷。

 

当前:B4版(2024年08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