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出台全国首部移风易俗地方性法规——《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循化县当地群众自觉执行移风易俗婚事“五步走”审批流程,有效简化了婚嫁程序,减轻了经济负担;平安区沙沟回族乡大寨子村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眉户戏形式,广泛宣传移风易俗理念,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文明新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海东市针对高额彩礼、厚葬薄养、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等问题,推动全市移风易俗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在建制度、移旧俗、除陋习、尚科学、倡新风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效遏制因不良风气导致返贫现象发生,社会风气持续好转,打造了乡村文明新风的“海东样板”。
破除陋习树新风
点燃乡村新活力
7月30日上午,记者来到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乙日亥村,阳光洒满村委会前的篮球场,一群撒拉族青年投篮身姿矫健,欢声笑语中洋溢着新风尚。一群孩童奔跑在乡间小路上,路旁的格桑花开得绚烂,映照着“勤劳作,奔富裕。善持家,崇节俭”等村规民约。
在格桑花旁,村民韩乙四夫告诉记者,他仍记得他和妻子2019年结婚时的情景。门前屋外一派喜气洋洋,方桌上的结婚证格外显眼,新人喜结连理的喜悦点亮了村庄。乙日亥村党支部副书记、村级监督委员会主任、红白理事会成员韩牙古白拿出《移风易俗婚事“五步走”审批表》,仔细检查流程是否规范,并宣读移风易俗承诺事项,双方父母、媒人签字后,韩乙四夫将喜糖撒向人群,把幸福传递给亲朋好友。
“曾经的乙日亥村没有几个大学生,外村的人不愿把姑娘嫁到这里,是全县有名的落后村。以婚丧嫁娶为主的各类消费节节攀升,村民苦不堪言。”韩牙古白告诉记者,曾经因为高额的彩礼,村民即便有喜事也愁眉苦脸,村里的年轻人刚结婚就要出去打工还债,一些小夫妻为此闹离婚的也不少。自从县里制定了移风易俗婚事“五步走”审批流程,年轻人要到法定年龄才能结婚,彩礼也从20多万元降到不到10万元,老百姓的负担减轻了,幸福感增强。而最让韩牙古白感慨的,是在移风易俗新风的影响下,村里考上大学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今年有15人考上了大学。
循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索南介绍,近年来,循化县在移风易俗规范化方面总结了一整套可用的制度,先后印发《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的指导意见》《移风易俗奖惩意见》等规范性文件,规定县域内结婚彩礼不超过10万元;宴席接待、婚庆宴席标准作出上限限制,并统一了循化县移风易俗婚事“五步走”审批流程。各乡镇严格按照此流程开展监督,了解礼金、接待费用等实际情况,确保移风易俗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具体来说,移风易俗婚事‘五步走’审批流程是指婚事筹备需双方家庭在村(社区)报备并签署移风易俗承诺书,媒人亦需承诺简办。随后,提交户口信息至镇办查验并盖章确认。经审核,双方前往镇政府登记,片长签字以确保流程合法。之后,派出所需要查验男女双方户口,确认是否达到法定年龄后再到民政局办理结婚登记。婚礼当天,村、镇监督员现场监督,确保婚事简办、不铺张,双方家长签字支持。”索南说。
不止是循化县,海东市多地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推动一系列移风易俗政策与措施的实施。在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当地推广“圈圈席”,有效促进了高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突出问题的整治,这种简约而温馨的待客方式,既保留了民族传统,又顺应了时代之变和群众之需;在平安区小峡街道石家营村,当地利用村集体经济资金,修建吊唁厅,在丧事活动中集中治丧,从以往的桌餐变为了自助餐,减轻群众负担……
这些政策与措施的实施,有效减轻了村民的经济负担,更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显著改善,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和教育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特色文化领风尚
焕发文明新气象
7月30日下午,记者来到海东市平安区沙沟回族乡大寨子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顺着楼梯走到二楼,墙壁上的“大寨子村眉户戏”几个红字格外醒目,两侧以展板形式详细介绍眉户戏的起源和大寨子村眉户戏的特色,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还设置了眉户戏服饰道具展示厅和眉户戏直播间。
“移风易俗树新风,乡村振兴是头等。中央号召倡文明,亿万人民齐行动。打破陋习是心声,党员干部头里行。文明和谐讲科学,厉行节约是优越……”眉户戏直播间,班鼓、梆子、三弦、扬琴等乐器齐上阵,村党支部书记陈来存和几个村干部正紧锣密鼓地排练新戏《移风易俗树新风》。
“眉户戏是一种源于陕西省关中地区的民间戏剧艺术。随着人口迁徙、文化交流,眉户戏传入河湟地区后,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唱腔体系,并逐渐成为河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湟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曲艺明珠。”在陈来存的记忆中,从他记事起,村上的老人们就组建了三四十人的戏班子,在农闲时巡回演出,虽无专业舞台与装备,但深受大家喜爱。
近年来,大寨子村眉户戏步入正轨,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帮助,配齐了道具和服饰,并成立了眉户戏剧团,剧团管理走上了规范化。“这些年,我们村利用当地群众有传唱眉户戏的习俗,将移风易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编排到眉户戏中,让移风易俗概念变得可感、可学,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滋养群众心田。比如我们经常唱的《张连卖布》《李彦贵卖水》等经典剧目,就十分有教育意义。”陈来存说。
2023年9月,大寨子村开设眉户戏直播间,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宣传推介眉户戏特色剧目,并附带推销村里的特色农产品。截至目前,已直播70场次,粉丝达7000多人,每场直播观看人数达到3万人次。
随着各地的持续探索,海东市在移风易俗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循化县,当地拍摄移风易俗主题微电影《河畔沐新风》。影片以乙日亥村两对小夫妻因高价彩礼,导致婚后不和、因婚返贫的故事为切入点,聚焦高价彩礼导致的婚姻问题,梳理移风易俗难题,结合地方特色,降低彩礼标准,创新治理方式。影片以生动案例倡导节俭文明婚嫁新风,引领媒介人员参与移风易俗工作,有效宣传了健康理性的婚嫁观念。
化隆县把移风易俗工作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从县级层面选树和表彰一批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先进典型,充分利用“青海年·醉海东——拉面之乡度新春暨最美化隆人表彰大会”表彰红白理事会、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带头人,奖励红白理事会及移风易俗先锋。通过对先进典型的表彰和宣传活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破旧立新、移风易俗、树立婚丧嫁娶文明新风。
海东市进一步深化示范引领机制,不仅在文化层面上通过眉户戏等民间艺术形式寓教于乐,还在行政层面强化了实践推广。如今,海东市精心打造移风易俗示范乡镇16个、示范村53个、示范社区10个,实现了村规民约和移风易俗监事会的全面覆盖。
特色立法促文明
群众减负见实效
“海东市农村逐渐形成了文明、和谐、友善的社会新风尚,移风易俗有力推进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海东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宋维军告诉记者,《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颁布实施4年来,为树立社会文明新风尚、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法治基础。
“前几年,随着海东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地方特别是农村地区高额彩礼、厚葬薄养、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等风气抬头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不仅影响到社会风气、造成铺张浪费,也给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直接影响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宋维军介绍,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2020年,海东市将近年来在移风易俗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总结、提炼,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以法治方式推动移风易俗,制定《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制定过程中,海东市人大常委会在通过深入调研掌握群众需求,多次组织专家进行立法论证,广泛征求各相关部门和全社会意见建议,先行先试、反复酝酿,结合海东实际,最终制定形成。
2020年7月1日,《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条例》共四十条,采取了条款式结构,在条文布局上,遵循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原则,按照条例规范内容的逻辑顺序作了排列。在内容上,明确了立法目的和移风易俗的定义、原则,规范了移风易俗工作的组织实施,设定了移风易俗的主要内容,体现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坚持了正向引导与反向约束相结合。
几年来,海东市各县(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协同、依法依规、民主管理、因地制宜的原则,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促进了移风易俗工作及《条例》的贯彻落实。围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问题开展综合整治,2023年,全市累计新办简办红白事超1.72万场次,节约开支约2.4亿元,群众经济负担得到有效减轻。
“以前,很多人都不知道移风易俗是什么。大家建房、买车等都形成了大办酒席的陋习,高价彩礼更是让百姓苦不堪言。”宋维军说,《条例》出台后,海东市农村地区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尤其是以各种名目大肆宴请、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不正之风明显好转,农村地区聚众赌博、网络赌博明显下降,封建迷信以及不敬孝道的不正之风得到有效遏制。移风易俗的春风已化作细雨,润物无声地滋养着群众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