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之际
高山、森林、草原、戈壁、沙漠、河流组成的多样地理形态;昆仑山、祁连山、雅丹地貌群、众多盐湖等100多处生态旅游景观投射出的古朴自然而又壮观神秘的原生态风光……这里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海西州),从1954年成立至今,一代又一代海西各族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过了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实现了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强、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伟大跨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快速提升、民生事业节节攀高、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民族关系团结和睦、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走出了一条具有海西特色的民族地区发展新路子。
天蓝、地绿、水清 绘就生态新画卷
去往海西州州府德令哈市途中,高速路两旁挺立的防护林与周边一望无垠的戈壁滩形成了鲜明对比。
公路建成之初,没有一棵树,路连着荒凉戈壁,只要起风,路上尽是黄沙。海西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如今在绿色植被的映衬下,这条路成为进出德令哈市的景观大道,也成为海西州的一张“绿色名片”。
同样,在格尔木市,沿着环城路缓缓前行,映入眼帘的是数十公里长、数公里宽的“绿墙”。绿树成荫,舒适惬意,“千亩林区”让人切实感受到格尔木人染绿戈壁荒漠的雄心壮志和丰功伟绩。
多年来,格尔木市从黄沙漫漫的戈壁荒滩,渐渐变成绿意葱茏的“经济绿洲”。在市民记忆中每年春秋频频侵扰的沙尘暴变少了,市区土地也变绿了。每至旦暮,在儿童公园、新区湿地公园,散步、慢跑、休憩的市民群众与城市美景“同框”,构成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景象。
青山连绵、绿水清澈,阳光和煦、空气清新,如今的海西州,天蓝、地绿、水清,处处散发着无穷魅力。
都兰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乌兰县铜普镇和柯柯镇境内,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由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湖泊湿地组成,是一个集湿地生态旅游和科普宣教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公园。
“以前,这里的湿地生态系统非常脆弱。”柯柯镇林业站站长雷发宙说,“像鹅喉羚、大天鹅,几年前在湖边最多能看见几只,这几年数量明显有增长,这说明湿地保护成效在不断显现。”
多年来,乌兰县通过对湿地的保护与修复,湿地公园的环境持续向好,湖水面积增长了14%,水质提高至Ⅲ类水质标准,鸟类由原来的63种增加至现在8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增加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增加6种。
这背后是海西州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不懈努力,以源头治理的策略抓实生态环境监管。自制定印发《海西州生态环境保护突出问题立行立改六条措施》《海西州深入开展企业生态环境保护自查自纠行动方案》《海西州生态环境领域风险隐患问题大排查工作方案》以来,海西州全面推进排查整治落实,目前取得明显成效。
过去的2023年,海西州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德令哈市环境空气优良率完成省定目标,全州13个国控、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土壤环境保持清洁稳定;全面启动“三北”工程六期项目建设,完成营造林6.41万亩、草原生态修复26万亩、沙化土地治理33.09万亩。乌兰县入选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都兰县获评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创建国家卫生城镇7个。
海西州积极融入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如今的海西,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美丽海西”更加亮丽。
村美、民富、产业兴 唱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盛夏时节的祁连山下,青山苍翠,流水潺潺。走进天峻县,一幅美丽原生态的画卷,令人流连忘返。
天峻县不仅是祁连山系最高峰团结峰所在地,也是青海省第二大湖泊哈拉湖及疏勒河源头。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打造为青海开启了绿色发展新图景,也为天峻这样一个传统的畜牧业大县带来了发展新机遇。
立足牦牛藏羊,天峻县以草畜平衡、控制数量、提质增效为核心,通过建设饲草料基地、标准化养殖基地、仓储加工基地,健全良种繁育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品牌及营销体系,制定产业生产加工标准,引导形成生产、加工、屠宰、销售等上下游结合紧密,产前产后管理规范的利益联结机制,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走进德令哈市柯鲁柯镇,莲湖村菜籽油加工厂二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阡陌纵横、水利设施完善,为当地发展农业奠定了基础。2023年,在村集体经济资金的支持下,莲湖村建设菜籽油加工厂,产油40余吨,实现收益16万元。今年,为实现提质增效,村“两委”协调资金,建设二期项目,预计9月投产。
近年来,柯鲁柯镇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发展大棚花卉种植、养殖生态蛋鸡、成立服装加工厂等产业,逐渐形成“一村一品”发展模式,特色产业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实现村集体经济“多点开花”,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活力。
同样,走进德令哈市红光村,微风送来阵阵油菜花香,娱乐场内孩子们开心地奔跑、追逐,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在这里,游客既能体验农耕文化,还可以感受田园乐趣。
近年来,红光村立足自身优势,通过建立“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经营模式,利用闲置土地打造田园综合体,发展农业休闲、餐饮民宿等乡村旅游产业,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红光村民宿酒店、自助烧烤区、儿童游乐园、水上乐园等场所,累计接待游客10万人次,收入达50余万元。
2023年,海西州聚焦打造全省乡村振兴标杆样板,不断夯实振兴基础,加强治理体系建设,着力在提升乡村“颜值”中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区域协调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取得丰硕成果。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成为全省唯一超过2万元的地区;建设美丽城镇2个、高原美丽乡村7个,全州1.15万座农村户厕问题完成整改,农村户厕普及率提高至85%,清洁取暖项目有序推进;全州297个行政村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文明乡镇创建率达89%,文明村创建率达69%,五星级文明户创建率达57%……乡村全面振兴迈上新台阶。
同心、同德、同富裕 共绘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
德令哈市郊的陶尔根家园,居住着三镇一乡13个牧业村的891户3600多名牧民群众,少数民族人口占到95%。
近几年,社区立足实际,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以打造“石榴籽家园”为契机,以服务辖区各民族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努力构建“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区服务新格局,努力把社区打造成为各民族群众团结一心、守望相助、共同发展的和谐家园。
蓄集乡野马滩社区党支部书记巴特尔说:“作为一名社区党支部书记,我坚持从群众需求出发,从社区实际出发,脚踏实地为民解难题、办实事,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做好社区重点工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带领辖区人民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社区以精细化的管理和人性化的服务赢得了居民的广泛赞誉。社区工作人员就像一根巧妙的“针”,将各项服务和活动紧密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张覆盖全社区的服务网络。无论是医疗、教育还是文化娱乐方面,居民们都能享受到便捷的服务和丰富的资源。
陶尔根家园居民生活变化是当地牧民新生活中的一个缩影。海西州成立七十年来,多民族的兄弟姐妹在这片热土上,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在都兰县夏日哈镇,当地将村集体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工作有机结合,把村集体经济发展作为推动民族团结工作的主抓手。充分依托土地、草场资源优势,通过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创新管理模式,引导农民有序流转,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效提高土地规模化种植效益助农增收。立足109国道区位优势,利用沿街商铺发展商超、餐饮、汽修等经济主体,通过招商引资、出租门面房、申报洗车加水项目等多种方式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谋产业发展,激发民族团结“红细胞”,走出一条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发展之路。
近年来,海西州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2017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称号的基础上,持续拓展和深化各具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行动,纵深推进“十一进”活动,深化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全面推进“石榴籽家园”建设,积极创建各行业各领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同时,大力举办群众性民族文化活动,传承和发展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全面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开启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崇德、向善、引领风尚 让“文明之花”常开常盛
昆仑山下,戈壁旷野,苍茫无垠。进入海西州西北角,一座戈壁新城赫然可见。茫崖市,是一座“因石油而生,因石油而兴”的“年轻”城市,于2018年年底挂牌成立。
在茫崖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多功能厅内,文化文艺志愿者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检查音响、灯光设备。据介绍,新时代文明实践多功能厅作为使用率最高的场馆,常态化为群众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服务、科普教育等活动。
在花土沟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以石油诗人李季命名的书吧、“两石”文化(石油、石棉)展馆、茫崖摄影展厅、陶笛展馆让群众尽情享受家门口“精神驿站”带来的休闲便利。在茫崖市花土沟镇油龙路社区,“红工衣之家”成为联系群众的“毛细血管”,引导企业党员和热心居民主动融入社区治理中。
在格尔木市区的十字路口、学校门口等地段,志愿者们穿梭在大街小巷维持早市秩序、劝导占道经营、清理城市“牛皮癣”,同时,结合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环境卫生保护等知识,化身“整治员”“宣传员”“劝导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文明城市创建增添温暖色彩、谱写文明乐章。
金峰路街道办事处结合辖区流动人口多、环境卫生差、管理难度大等实际问题,打造金枫社工志愿服务队。通过网格精细化管理,以“金枫温度”开展矛盾纠纷化解,以“金枫速度”回应群众诉求,以“金枫力度”维护社会稳定,以“金枫制度”管理干部职工,以“了民情、解民怨、多宣法、慎用警”的工作理念,推动形成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层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西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心组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评选工作,深入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全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海西建设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丰润道德支撑和良好文化条件。
2023年,海西州推动文明实践向居民小区、农村牧区、旅游景区全方位拓展,建成文明实践点、长廊、广场73个,构建起“群众点单、中心(所、站)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双向对接工作模式。同时,以“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为载体,选树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道德模范26名,向省文明办推荐先进人物24名,7人入选“青海好人”、3人入选“新时代青海好少年”。海西州还持续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内涵,各级各部门开展走访慰问、祭奠先烈先辈、经典诵读等活动1180余场次。
今天的海西州,政策与机遇效应叠加、实干与担当蔚然成风。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西州将坚定信心、奋勇拼搏,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全力以赴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海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