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他用不离不弃为病妻写了一首情诗
——记“中国好人”喻建华
◎ 本报记者 罗园

 

    8月6日早晨,记者在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海湖星城小区的林荫道上见到喻建华时,他正搀扶着妻子杨凤兰缓慢行走,看妻子累了,他便小心搀扶她坐到轮椅上,然后推着妻子继续前行。

    喻建华是城西区通海路街道辖区居民,22年前,他的妻子因跌倒导致残疾,生活无法自理。他不离不弃精心照料,让妻子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并从起初只能平躺卧床,恢复到情况最好时能自己推着轮椅下楼。今年7月,喻建华获评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

    突如其来的跌倒

    “1980年,我跟爱人经人介绍恋爱结婚。儿子出生后,一家人的生活虽然艰苦却也和美。”回忆以前的点点滴滴,喻建华满脸幸福。后来他们的儿子考上大学,毕业后在外地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夫妻二人更是为此感到自豪。

    但2002年2月19日的这一天,喻建华一家平静的生活被打破。这一年,恰逢喻建华下岗。一天晚上,正在和朋友聚会的喻建华接到妻子的电话。“我摔…倒了。”电话那头是妻子微弱的声音,旁边还有母亲焦急的声音。他挂掉电话,一路狂奔回家。到家后,打开门看到奄奄一息倒地的妻子,以及一旁手足无措的母亲。喻建华赶紧打通120,把妻子送到青海省人民医院。

    送到医院时,喻建华妻子已经失去了意识。好在送医及时,经过抢救和手术,在第二天醒了过来。“她患高血压很多年了,一直在服药,但刚好那天忘了吃药,回到家就脑出血摔倒。”喻建华说,年迈的母亲吓得不知所措,是妻子在有意识的时候拨通了他的电话。

    手术后,医生告诉喻建华,他妻子这次跌倒右脑出血量大,手术后会引发如记忆力变差、语言功能障碍、左边肢体活动受限等一系列后遗症。而术后前几个月的恢复期尤为关键,必须进行康复训练。“但那时医院并没有康复科,只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喻建华回忆道。

    康复训练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喻建华妻子住院的3个月里,家里的亲朋好友轮班陪护,也陪同训练。那时,在医院的走廊里,总能看到妻子在家人的搀扶下进行康复训练的身影。每当妻子疼得满头大汗,着急得发火时,喻建华就轻声安慰,鼓励她坚持。

    康复是一条漫长的路

    康复是一条漫长的路,对于妻子杨凤兰而言,这次的跌倒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出院后,她时常深陷情绪低谷,日常生活也无法自理,这给喻建华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妻子的日常起居,从最基本的进食、饮水到如厕,每一项细微之处都需要喻建华亲力亲为。长期的身心负荷让他体重骤减30斤,身形消瘦,面色憔悴。朋友们见到他,总心疼地问:“你怎么瘦成了这样?”尽管如此,喻建华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

    “她血压不稳定,情绪波动不得,我只能强忍内心的焦虑与疲惫。”喻建华向记者倾诉道,他深知妻子性情转变背后的不易,他选择无条件地给予她温暖与关怀,共渡难关。

    为了让妻子尽快好起来,喻建华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康复训练计划。从最初的掰手腕、活动关节,到后来的抓握练习、起蹲训练,他就像一位耐心的教师,引领着妻子一步步重拾生活的技能。“这比教孩子更艰难,因为需要更多的耐心与坚持。”他坦言。

    为了创造更好的康复环境,喻建华还在家中自制简易康复器材。在阳台晾衣架上悬挂绳索,一端系于妻子的左手腕,另一端紧握在他手中,一边拉一边做康复训练,就这样一步步引导妻子学习行走,仿佛是在教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

    妻子患病初期,一家人还没住上电梯房,但为了妻子能够去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在家中康复训练半年,妻子的状况略微好转后,喻建华就常常背着妻子上下楼。鼓励她尝试用未受影响的一侧肢体辅助行走,逐步增强力量与平衡感。

    经过不懈努力,第二年,杨凤兰已能借助拐杖缓缓移动。随着杨凤兰的状态日益好转,她开始主动与家人交流,逐渐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看到他如此辛劳,我内心很愧疚,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锻炼,让自己快点好起来。”杨凤兰心疼地说。

    “日子总会越来越好”

    然而,平静的生活再次被打破。今年1月23日,妻子突发脑梗,被送往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此时,喻建华的母亲已经因病在另一家医院接受治疗。正在为妻子办理入院手续的喻建华接到母亲所在医院打来的电话:“您的母亲快不行了,老人家现在的情况很差……”

    挂掉电话,70岁的喻建华脑子里一片空白。等他赶到医院时,母亲已经没有了呼吸,60多岁的妹妹跪在病床边哭泣。他含着眼泪重重地跪下磕了几个头,再起身轻轻抚摸母亲的脸颊……

    母亲离世前,一直和喻建华夫妻二人生活在一起。喻建华除了照顾生病的妻子,还要照顾年迈的母亲。平日里,为了能挤出时间陪妻子散步,陪母亲聊天,喻建华常常缩短自己的睡觉时间。为了让母亲晚上睡个好觉,喻建华常常贴心地为她准备好热水,给她泡脚。在她的床头,母亲的常用药一应俱全。天气转凉,母亲免疫力低下容易感冒,他就备好相应的药品;母亲偶尔吃完饭消化不良,他就准备好开胃助消化的药;母亲晚上睡眠质量不好,他便备好安神药……

    亲朋好友见到喻建华每日辛苦操劳,多次建议他雇佣保姆以减轻负担,但他总婉言谢绝:“她们需要的是家人的温暖与呵护,交给别人照顾我不放心,这是我应该承担的责任。”

    喻建华的父亲是一位烈士,父亲牺牲后,29岁的母亲便独自扛起了家庭的重担,抚养兄妹三人长大。1962年,他们全家迁徙至西宁。母亲没有稳定的工作,自己与妹妹的学费成了家中的一大负担。最终在民政部门的关怀与帮助下,母亲在服装厂获得了一份工作直至退休。

    “其中的艰辛与不易,是外人难以想象的。”提及母亲,喻建华的眼中闪烁着深深的敬意。母亲瘦弱却坚强的身影,以及她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父亲虽已远去,但他留下的精神,深深烙印在喻建华的心中,影响他的一生,也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这些年,尽管遭遇了诸多挑战与困难,在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下,母亲与妻子即便面对疾病的侵袭与生活的艰辛,仍能深切感受到家的温暖。母亲虽已离世,但生前在他的周全照顾下,晚年生活洋溢着幸福与满足;年初住院的妻子在五个月的康复治疗后,身体逐渐好转,重新找回了生活的色彩与希望。

    8月6日晚上,喻建华和妻子坐在沙发前,电视里正播放着巴黎奥运会的跳水比赛,水花四溅的瞬间与运动员们矫健的身姿交织成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面。妻子的眼中闪烁着久违的活力,那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看到妻子的笑容,喻建华的嘴角也不由自主地上扬,心中满是欣慰。“日子总会越来越好。”喻建华说,无论前方的路怎样,他愿意做妻子一辈子的拐杖。

 

当前:1版(2024年08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